1961年2月12日,朱德委员长视察福建省三明市时,听了当地同志的汇报后,曾写下《三明新市》一诗,诗云:
上饶集中营,拘留尽群英。
军渡长江后,迁移到三明。
多少英雄汉,就地遭非刑。
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
将此杀人地,变为工业城。
上饶集中营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为囚禁被捕的新四军将士和爱国人士而设立的。1942年6月,日军侵犯浙赣铁路沿线,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由江西上饶撤退福建,集中营也随之转移,但实际上并没有迁到三明,而是迁到福建的建阳和崇安,直到1945年国共“双十会谈”后才解散。上饶集中营在江西仅1年零4个月,在福建达3年半之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上饶集中营的斗争发表过不少文章,几乎都集中于上饶的那段,而在福建的3年半则鲜为人知,甚至不少人仍误以为它迁到了三明,为此,对这段历史很有加强研究的必要。
根据档案史料记载,上饶集中营是1942年6月5日由江西上饶周田村起程向福建转移的。出发前,集中营进行了第三次编队,原“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军官大队”和“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合并,对外名称改为“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下设两个大队、六个中队,共600多人。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部中将参谋卢旭兼任主任,三战区政治部专员室少将专员张超任副主任,配有特务训育员和教官20余人,并由宪兵八团派了一个加强连武装押解。
早在上饶时期,集中营里的秘密党组织已经制定了暴动计划,并逐步进行了具体部署。6月15日,队伍抵达车盘,敌人似乎察觉到一些异样,为消除“暴动危险”,也为了杀一儆百,他们突然把沈韬、黄刚培、王铁夫、唐金虎、周青等五位同志捆绑起来,想从他们口中探得预定的计划。这五位同志任凭敌特百般拷打,始终严守暴动秘密,于次日被杀害。6月17日下午4时左右,队伍行经崇安县赤石镇。赤石面临崇溪,对岸是一片丘陵,加上这一带又是革命老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决定趁过渡时,带领大家举行暴动。该中队80多人与敌特英勇拼搏,冲上山岗,奔向武夷山根据地,同党领导的闽北游击队胜利会合。这就是著名的赤石暴动。
赤石暴动胜利后,国民党宪兵对未突围和参加暴动被抓回的人员施行了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6月19日在角亭虎山庙侧,将59人分三批枪杀,只有秦峰头皮被子弹擦伤,机警地倒在土坑人堆里,幸存下来。
本来,国民党打算把集中营迁到崇安县下梅乡,由于赤石暴动的发生,他们临时改变了计划,选择了反动基础较好、又易于防守的建阳县徐市镇作为集中营的新址。6月23日,集中营迁到了徐市镇。到了徐市之后,被囚人员遭受了种种苦役和折磨,整天不是上山砍竹、挑柴,就是平操场、修营所。许多人卧床不起甚至被活活折磨而死,但革命者在苦役、疾病面前没有屈服。革命作家冯雪峰,左膀前生了疮,敌人拖延不肯诊治,后来马马虎虎开了刀,又不给消毒,造成伤口糜烂,并感染上肋膜炎。他强忍疼痛,在集中营里写下了《灵山之歌》,表达了自已决心以方志敏烈士为榜样,为革命坚贞不屈、奋斗到底。
1943年7月间,徐市镇鼠疫流行,国民党把集中营从徐市镇暂时搬到10余里外的回瑶乡。由于鼠疫不断蔓延,同年9月,集中营又迁到崇安县城西的一个小自然村——老鼠排。1945年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根据协定,国民党必须取消特务机关,解散集中营,释放政治犯。到此时,集中营中被囚人员只剩下300余人,他们经受了种种苦难,终于获得自由,并重新投入革命斗争的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