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坐上去往保定的汽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西下关街,仰望着写满沧桑的青砖灰瓦和拱形门洞,来到我曾祖父的母校——“保定二师”,这里是我知道故事的起点。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祖父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这所学校,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1921年邓中夏前辈带着李大钊同志的指示,来到保定传播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的种子。保定二师快速汲取养料,在1922年就建立了青年团组织,1923年成立了党小组,1925年建立了党支部,并在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党的外围组织成员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当时享有“北方小苏区”的美誉,中共保属特委机关一度在校内设立,后来被毛主席评价为“好学校”。
保定二师在民间也称为“红二师”。她的“红”,不仅在建立党组织早,发展的党员多;也在曾发生过震惊全国的“七六”护校运动,学校师生用生命和鲜血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也在学校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青年学生,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2年的夏天,曾祖父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回到学校,亲身经历了这场悲壮的护校运动。在此之后,保定二师的学子如星火散落到周边的几十个区县,或以教育为掩护播撒革命火种,或直接加入党的组织进行革命斗争。曾祖父回到家乡肃宁任教,于1934年担任肃宁县高等小学校长兼任肃宁简易师范学校校长。任职期间,曾祖父秉承保定二师光荣传统,热心教育事业,他聘请进步青年、积极分子乃至地下党员担任教师,积极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培树学生革命思想和爱国情怀。在那个时期,学校学习革命思想形成风气,教师和学生议题广泛,主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热血青年应当挺身而出担当起救国责任;满清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等人复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蒋介石1927年搞“4・12”反革命政变,大批屠杀共产党人,提出“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政策;“9・18”事变又命令张学良不抵抗,把东北大好河山送给日本帝国主义。学校教师学生大唱《渔光曲》、《大路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在课外排演话剧,宣传革命思想,并利用学校掩护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的活动。这一时期,肃宁高小和肃宁师范的学潮运动,亦是保定二师光荣传统的传承延续,是《红旗谱》在肃宁土地上的经典传唱,在肃宁县革命思想的传播中贡献巨大。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学校停课,曾祖父和许多进步师生在地下党领导下,纷纷参加了革命。曾祖父参加革命后,在冀中军区二分区任总务科长,后到抗大学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据后来学生回忆,肃宁师范和肃宁高小师生中,所知道的抗战中牺牲的有5人,新中国建设时期担任军部级干部的有7人、司局级干部有9人,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家的路上遥望车窗,在逐渐地长大成熟后,非常痴迷的搜寻着关于先辈的事迹,问遍了家乡的老人、翻遍故乡的史料、阅读过不知多少领导的回忆录,庆幸能够从历史的尘埃中找到只字片语,如获珍宝;更加庆幸先辈启蒙学习的地方,走过岁月的风雨,将步履的痕迹留给后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