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是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时候。
1947年8月6日,刘邓布置所有部队机关整顿10天左右,可8月7日刘邓改变了自己先前制订的、中央也已同意了的计划,迅疾抓住有利时机,率领一、二、三、六4个纵队12万人,浩浩荡荡涉过黄泛区,强渡汝河,似一把尖刀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地区大别山。8月28日就胜利到达大别山脚下、孙铁铺以南、朱凹以北之郑家大湾、张家湾、王家湾。8月30日,邓小平在向部队作报告时,庄严宣告:“我们已到大别山了。”
大别山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刘邓所带部队的老底子,就是徐向前元帅多年培养的红四方面军,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现在老红军老部队回了家乡,谁不想打好仗,做好群众工作,站稳脚跟呢?可大别山在国民党统治下已搞得贫困不堪,加之历史上有我们部队的四出大别山(一是红四方面军西征,二是徐海东到陕北,三是高敬亭东进,四是李先念突围),有点年纪的人都很懂革命理论,当我们给群众做工作,讲到分配土地时,群众说:“不用你分,我们1927年就分好了。”“在我们大别山,你们有过四次走出,没有一次不是搞到箩里精光(罗山、礼山、经扶、光山),最后还要到剥皮(陂皮河)才走的。鬼才相信你们旱鸭子(北方人)不走。”在革命的历史上就有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创痛!说来,大别山人民也真够苦的。
为了要在大别山站稳脚,刘邓把高度集中的大部队撒开,变成麻雀满天飞,准备在半年里同蜂拥而来的敌人周旋它几个回合。在威严的大别山,这对我们的部队是何等复杂何等严峻的考验!当这种周旋进行到第三个回合时,蒋介石动用4个整编师、33个旅的绝对优势兵力,命令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统一指挥,采取强大纵队寻找我主力决战的战法,企图将我军一网打尽。坚守大别山的关键时刻到了。
这时在外线,有陈粟、陈谢两军在郑州至信阳段发起攻击战役支援我们,以调动大别山的敌人。我们大别山的部队,一方面继续坚持内线作战,同时决定在外线再开辟三个战场,以求彻底撕破敌人的阵势。刘邓命令南下的后续部队十纵和十二纵分别向桐柏区(大洪山、桐柏山)和江汉区挺进,同时命一纵由大别山内线向北转出,前进500里,北渡淮河,在淮西展开。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刘邓二人又分开了。邓小平同李先念、李达组成前线指挥所,指挥大别山内线开展游击战争。刘伯承、张际春率后方指挥部随一纵转移至淮河以北,指挥外线各纵。
12月10日夜晚,刘邓二人在王家湾(黄陂站西北)分别。邓小平说:我到底比你年轻,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刘伯承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频繁,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
当天夜晚宿营,刘伯承率领的野战军直属机关、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即与敌军混住在一起。真巧,刘伯承住的是一个没有敌人的小村庄叫何小岩。这时敌我都没有发现对方,因为双方都疲劳不堪了。当敌人电话兵把线架到我们二局电台时,我们听到了北面的零星枪声,于是各个机关分队立即闪电般地集合起来,迅速向南走。此时已听到北面担任掩护任务的一纵方向机枪声、炮声大作,敌机也很快来到我们上空盘旋。天亮了,只因云低雾大,敌机才始终未发现我们。刘伯承骑在马上笑着同张际春、李雪峰说:“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又说:“吴承恩写《西游记》,一有危险,雾就来了,真有他的道理。”
邓小平那里,当晚听到北面的枪炮时担心得很,估计刘伯承遇到了敌情,马上令六纵派一支部队向北策应,以吸引敌人到南面来。直至不久以后接到报平安的电报,他才完全放下心来。
这以后,敌人在大别山处处围攻,处处扑空,处处受到邓小平在内线指挥的或集中或分散的部队的打击,驻广济的敌青年军一部被我歼灭。在外线,一纵卡住了淮河,在淮西十几个县展开。进入江汉区的部队越过汉水直抵潜江、石,威胁了武汉,威胁了敌人的长江防线和大巴山防线。十纵和十二纵先后创建了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吸引大别山的敌军向外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