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佐汉(1906――1937)
在东北抗日斗争的艰苦年代,有许多革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后人的幸福,无私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共产党员张佐汉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佐汉,汉族,化名张晋基,别名张心一、张洁山,号引桥。1906年6月12日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城郊下一冲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贫穷的家境、劳苦人正直的品德,赋予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1932年春,年仅26岁的张佐汉不堪忍受当亡国奴的屈辱,在当地党组织培养教育下,毅然参加了革命。1934年,张佐汉受中共南满临时特委派遣,到临江县以开办《大同报》社临江分社为掩护,进行抗日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1935年3月8日,经中共满洲省委执行委员王玉介绍,张佐汉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临江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抚顺支部书记、抚顺县委书记、抚顺特支书记等职。1937年12月3日,由于叛徒出卖,张佐汉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沈阳惨遭敌人杀害,生命的年轮只在他身上停留了短暂的31年。
张佐汉家境贫寒,仅有15亩土地和两间草房。其父以种田为主,兼做吹鼓手生意。家中收入微薄,生活十分艰难。1914年,张佐汉9岁时,父母亲曾对他寄托着殷切的希望,指望他日后好出人头地,撑起门户,不再受穷。于是,节衣缩食地送他到本村的下二冲私学馆读书,后入前甸子完小学习。张佐汉深切理解父母的心意,读书期间,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学习成绩突出。在同学中间,他谦虚谨慎,待人诚恳,忠厚老实,为人正派,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小学毕业后,张佐汉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抚顺中学。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之中。
1925年8月,张佐汉于抚顺中学毕业,接着立即投笔从戎,参加了东北军,担任随军医士。此间他目睹了旧中国的黑暗和军阀的残暴,并对社会中的贫富不均愤愤不平。他曾愤然找过上司王团长公开申述自己的政见:“为什么国人互相残杀?这岂不太残忍了吗?”王团长见他年轻气盛,但却为人正直、豪爽很器重他,劝他不要多问,慢慢就会明白了。后来,王团长将他送到军医学校学习深造,毕业后提升为三等医长。然而,这并未能解除他对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憎恨和不满。
不久,他随军去南方作战,在与唐生智部队的一次战斗中,由于指挥不当,导致部分官兵被俘,张佐汉也在被俘之中,他被编在军阀唐生智部下。由于他与旧军队有隔膜,思想上忧郁苦闷,不久便借机脱离了该部队,回到了东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佐汉遇到曾在王团长部下担任医生的陈医官。陈医官介绍他回到原部仍担任随军医士。他南行北返,耳濡目染了军阀豪绅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许多惨事和瀑行,从而使他较深刻地认识了社会,也使他更加坚定了革新现实,救民众于水火的信念和决心。
他常在士兵中宣传“国人自戕,百姓遭殃”,“饿殍满街,朱门肉臭”的思想,士兵们都很赞赏和敬重他。在旧军队中,他的理想和志向无法实现,1930年张佐汉含泪离开了东北军,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抚顺城郊下一冲村的家中闲居起来,等待报国的时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祖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很快就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三千万东北同胞过着悲惨的亡国奴生活。在这山河破碎、国土沦亡、生灵涂炭、民族危难之时,年轻的张佐汉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之后,怀着一颗强烈的救国救民之心,辞别亲人,离开了偏僻的山乡,又毅然投奔到辽西抗日义勇军第六路军李春润部队从军报国。但只有数月,李部也被日军打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