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彭真
情报员关山里三次救了杨靖宇
杨靖宇靠草根树皮充饥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城西南6公里处,地处老恶河下游的狭长沟谷,地势平坦,三面环山。
主要建筑包括牌楼、塑像、正气亭、拱桥、纪念碑、纪念塔等。在将军纪念馆里存有大量的杨靖宇遗物。
这里的一草一木,每座建筑和众多烈士遗物,都强烈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1940年2月23日,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将军在此地遭日军围困,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纪念碑位于恶河边上,这里是杨靖宇殉国的具体地址。周围劲松环抱,遮天蔽日,恬静肃穆。据介绍,护碑亭一侧原有一棵直径约0.6米的扭筋槭树,别名扭筋树。杨靖宇就是以这棵树为掩体与敌人英勇搏斗直至牺牲的。后来扭筋树枯朽了,靖宇县的人又在这里栽上一棵常青树,如今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象征着英雄精神万古长青。
由杨靖宇殉国地管理处主任李伟忠指点,记者从纪念碑前向东望去,那里曾有一处地窝棚,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的最后一夜就在那里住过。
杨靖宇断粮5天多,在零下20多度的森林里露宿,坚持了20多天
1939年冬天,这里冰天雪地,弥漫着恐怖的气氛。日伪军在针对抗联部队的“三省大讨伐”中,集中2.5万兵力,围剿杨靖宇将军仅3000人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1940年2月18日,两名警卫员下山找粮殉难。日寇从遗体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加紧封锁各条道路。22日杨靖宇在三道崴子地窝棚住了一宿。23日下午,他碰到几个打柴人,请他们代买粮食、棉鞋。其中一人回村告密,‘讨伐队’迅速来到,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这片小树林中。”
杨靖宇殉国地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块至今还能看到弹痕累累的巨石被称为“将军石”。当年杨靖宇将军先是以这块巨石为掩护与敌人进行周旋,后迂回到殉国地一侧的扭筋树处,与日寇进行最后的拼杀。
1940年2月23日,他被日伪军包围在这棵树下,日伪军先是劝他投降。他毫不理会,连续射击,射中了5个敌人。最后,靖宇将军的胸膛被一颗子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35岁。令人感到格外愤懑的是,这颗子弹,是“讨伐队”中一个叫张奚若的中国人射出的。
杨靖宇牺牲前缺粮至少半月,断粮5天以上,而且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森林里露宿,仍然坚持了20多天。由于杨靖宇就义时只身一人,所以其牺牲过程都是敌人记载的。
杨靖宇的肠胃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
其实在日军讨伐之前,鉴于处境越来越危险,抗联高级干部曾开会讨论过杨靖宇的安全问题,有人建议杨靖宇率部进入苏联,或带警卫部队到长白山深处隐蔽起来。但这些建议被靖宇将军拒绝了。他说:“有我在,抗联的这面旗帜就不能倒,老百姓抗日复国就有希望。”本来就生活艰苦的抗日联军遭到“讨伐”后,和外界的联系被切断,衣食无源,弹尽粮绝。
李伟忠说,当时日军凭追踪估算认为,杨靖宇能在当时那样艰苦条件下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便将身高1.9米多、胸前中了四五发子弹、鼻梁处血痕斑斑、脸上还有冻伤的杨靖宇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
当日寇将杨靖宇的肠胃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树皮和棉絮,在场的中国护士禁不住流下热泪。日本关东军将杨靖宇的头颅切下送到伪满的“新京”(长春)保存。同时又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例训诫部属。
从1940年初到2月中旬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部与敌作战40多次。由于我方无粮食弹药补充,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吞咽身上的棉絮。李伟忠说,那时■江县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2度,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