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村后,日军想找个向导,看到了正在场院打高粱的王老凿,日本兵向王老凿走来。王老凿撂下农具就先开了枪,两个日本兵被打倒,借着青纱帐的掩护王老凿拔腿就跑。日寇机枪扫射、枪打弹轰都没打着王老凿。
王老凿的三儿子王俊峰等人正在山上放哨,听到枪声后,立即向日军开火,由于王老凿寸土不让,敌人寸步难行,没抢到一粒粮食,又怕黑夜遭袭,不得已于黄昏败退。这一战日寇死两人、伤数人。在这次战斗中,王俊峰英勇牺牲了,这更激起了王老凿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中国地” 令日军惊呼
日寇五次围剿扫荡,烧杀抢掠,填井毁屋,韩杖子村的房屋就被烧三次,此后,当地群众干脆不盖房子了,和王老凿一样,都住进了简易窝棚。敌人来犯,王老凿就率群众武装隐入深山密林之中,采取“敌少我打,敌多我避,敌退我出”的策略,与之周旋。战后,日军也毫不掩饰地惊呼这是一块“未被征服的中国地”。
日寇连年的讨伐和围剿并未达到消灭王老凿和压服石明信沟人民的目的。日伪军从1940年开始,便对石明信沟施展了更加毒辣的阴谋。以“集家并村”为名,把该沟划为无人区,以武力强迫一些群众搬出沟外。对那些无法赶走的人,敌人就在沟周围设警察分驻所,以图用封锁围困的办法,使王老凿就范。
王老凿为了在经济上打破日军的封锁,在此期间,先后在沟内装起14架轧棉花车子,进行自种、自纺、自织。又开设三处油坊,还有鞋铺、帽铺等作坊。这条沟便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石明信沟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日伪当局将之视如眼中钉、肉中刺,他们绞尽脑汁,在派兵进剿石明信沟的同时,也间或施展招安手段,多次派人对王老凿劝降,并封官许愿。王老凿皆不为之所动。日伪当局见招降不成,更加羞恼。1945年7月5日,日伪军对石明信沟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王老凿闻讯带领群众转移,日伪军就将搜出的4名70多岁的老人中的一位活活用战刀砍死。日军一直在石明信沟烧杀抢掠了数日,直到片瓦无存,遍地废墟,认为沟内已不再具备人的生存条件时,才带着几名被抓群众,于7月22日撤走了。敌人走后,王老凿带人又回到沟里,又一次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1944年3月至6月,冀东“锦热边远征工作队”以周治国为首的小分队和冀东第16地分委几次派武工队到王老凿处商谈抗日,王老凿表示坚决守山抗日。
据史料记载,1945年,冀东区党委第16地分委根据区党委的指示,组织了4个武装工作队挺进敌后开辟热辽抗日根据地,其中由周鸣歧领导的朝(阳)、建(平)、新(惠)武工队和由华裕民领导的朝(阳)、锦(西)、义(县)武工队,都曾与王老凿主动取得过联系。
1945年9月10日,我军进驻了辽西和热河地区,相继成立了中共朝阳地区工委和朝阳县党政机关。随后,把王老凿的民众抗日武装改编为朝阳县公安大队,任命他的大儿子王俊山为大队长,王老凿也被任命为朝阳县政府联络科科长,政府对王老凿坚持抗日14年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老凿坚持抗日14年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至今仍在辽西地区广为传诵,留给后人一段不屈不挠反抗外强的佳话。
受 访 者:周继财,从小听王老凿故事长大的石明信沟人
采访时间:2005年8月3日
采访地点:朝阳石明信沟
收藏版
遐迩闻名
“中国地”
清风岭位于朝阳县长在营子乡,距市区58公里。山峰连绵重叠,古木参天,百步一洞,千步一瀑,山泉掩映于树木之中。
清风岭又被人称为“中国地”。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东北地区沦陷为日伪殖民地,唯王老凿率当地民众据沟坚守,浴血抗争,拒不做日伪“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