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才能既扎扎实实而又高屋建瓴地开展工作。如此,方能避免犯某些战略性或方向性的大错误。
为什么陈云总在思考“少犯错误”和“不犯大错误”的问题呢?
因为人总是会犯错误的,这一客观现象永远会有。正如毛泽东所说,“完全不犯错误的人在世界上是从来没有的”。既然一个人“不犯错误”不可能,那么人与人的差别就不在于是否犯错误,而在于犯错误的“多少”与“大小”(或“轻重”)。陈云提出“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是因为他清醒地考虑到,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旦犯错误,所造成的影响与普通群众不可同日而语。陈云曾说,“我是中央委员,我犯了错误,影响就比较大”。因此,凡事考虑怎样才能“少犯错误”和“不犯大错误”便成为他工作中自觉的要求。
还有,许多的错误,包括大错误,往往是在冒失中犯下的。这是大量事实已反复证明了的。陈云提倡并坚持力行的“稳当胜于冒失”,也正是为了力求“少犯错误”和“不犯大错误”。解放战争时期,陈云受中央之命率部接收沈阳。在千头万绪的接收工作中,如果不谨慎周到,是很容易出现混乱和错误的。1948年10月28日,陈云在干部大会上作动员讲话时说:“稳当一些,要多想一想,多请示一下。这样慢了一些,有点损失,但这比冒冒失失犯了错误哪样好?宁可稳当一些,不要冒冒失失。”在具体接收工作过程中,他多次强调:“遇事不忙,宁多研究请示,而迟延作出决定的时间,不让草率从事而出岔子。前者损失小,后者损失大。”在陈云看来,工作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做到高水平、高质量。如果为了贪多求快而导致错误百出,那是得不偿失的。
“稳当胜于冒失”。坚持稳当,势必就会多几分理智,多几分谨慎,从而也就少几分急躁,少几分冒失,也就会避免或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粗错问题。新中国建国初期,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少人往往因头脑过热而作出一些有违客观实际的决策或举动,陈云却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并在关键时刻为中央提供决策和参考。他的工作方法的一个法宝就是坚持“稳当胜于冒失”,以求“少犯错误”和“不犯大错误”。
1949年4月16日,张闻天在东北局高干会议上提出要学习陈云“谨慎小心、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1956年9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公开评价陈云“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由此可见,实事求是、谨慎、稳当是陈云一贯的行事作风和品格,而这,与他不断思考和践行怎样才能“少犯错误”和“不犯大错误”有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