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性的了解,大大提高全党同志掌握正确思想方法的水平。
坚持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用人之道,致力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内涵丰富,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可以说,陈云在组织建设的所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说,关系到党在新时期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进入新时期,陈云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并从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陈云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大力倡导干部年轻化和德才兼备原则,坚决支持邓小平提出的干部“四化”方针,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干部队伍的状况还不能适应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部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二是干部队伍构成不合理,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特别是搞经济建设、搞教育、搞科学、搞政法的专业人才太少。对此,邓小平和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多次强调在接班人问题上,必须选择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陈云明确指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符合这种要求的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是党适应新时期的形势任务而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对党长期坚持的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和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陈云还提出保持干部队伍的梯队结构,大力提拔任用年轻干部。面对新老交替的严峻形势,陈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早在1980年2月,陈云就大声疾呼:“现在从中央到县委,大部分人头发都白了。我们主动地来选择人才,还有时间,再等下去,就没有时间了。”1981年春,他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第一二三梯队,使党确保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此后,他又多次强调,“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1985年,他更是明确提出了“干部队伍保持梯队的结构,可以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科学论断。
陈云不仅大力提倡提拔选用年轻干部,而且对如何选拔任用合格的中青年干部,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上,他继续坚持其一贯倡导的“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原则,强调要严把政治关,避免选错人。他明确提出:“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这一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在干部教育培养方式上,他在强调加强对年轻干部理论教育的同时,特别提出要加强对他们的实践锻炼。他认为,经验来源于实践,应该把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成熟起来。在组织保障上,陈云强调“要靠党的组织部门去做,但主要的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大家动手去做。从基层单位直到中央,都要一起动手。”在邓小平和陈云等同志的推动下,全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选拔任用中青年干部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由此使我们党逐渐形成了领导班子的老中青,保证梯次配备,干部队伍实行正常的新老合作与交替的格局,这对于保证我们党大政方针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