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也有细腻深沉的个人情感
生志昊是北京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比较优越,属于深沉成熟型,几位已经成家生子的烈士的遗言都是由他朗读的。他颇有感触地说:“烈士的遗言不仅仅有‘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的慷慨奋进,也有家长里短,儿女情长。遗书背后的烈士们是活生生的,他们也有细腻、柔情的一面。在他们的遗嘱中或是交托儿女的抚养,或是表达未尽孝心愧对母亲,有一位叫王器民的烈士,死前还在嘱咐与自己一同革命的妻子‘找有良心,富于革命性的男性,和你共同生活,就是我的好朋也是不妨,……就好了。’读后让人十分动情。”
这次能够和瞿弦和、张筠英两位老师一同录制光盘,也是大学生们的另一大收获,生志昊说:“两位老师不愧是专业级别,我们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啊!”尽管参加了三四年的话剧团活动,也有不少次舞台表演经验,生志昊还是被两位艺术家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所感动,“张筠英老师说,赵云霄烈士的遗言她已经在各种场合下朗诵了多少遍了,对内容相当熟悉。可是我看到她的准备稿上仍然有大量的批注,比我们的还多。”
■大学生的努力跨越了年代与年龄的阻碍
宋禹作为话剧团的一员,也曾经参加过很多次类似的表演活动,他说事先并没有把这次演出看作与其他社会活动有什么不同。不过,当他真正投入其中时,却感到了极大的困难。“我们离革命年代太遥远了,而且我习惯了话剧舞台上的表演方式,开始怎么也找不到朗诵的感觉。”宋禹在朗诵裘古怀烈士写给妻子的遗书时,被导演和同学评价为“像念情书一样”。
还在上大一的艾英悦因为外形和声音都比较年轻,几位牺牲时年龄很小的烈士的遗言都是由他朗读的。他十分感慨地说:“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只有16岁的朱振汉,那么小的年纪写的遗书却相当成熟,我们不如他。我当时想象我就是他,如果我要赴死了,我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母亲说什么样的话?是用心体会了。”
■朗诵加表演胜过教科书
大四学生王继涛本来没有报名参加这次的朗诵表演,但是就在录制的前一天,一位同学突然病倒,他这个话剧团的“元老”便义不容辞地顶上了。他只朗诵了陈三元烈士给母亲的一篇遗言,“那是枪口顶在太阳穴上的时刻,烈士们的用词用语虽然非常简单,语气也十分的平和,除了夏明翰、邓中夏、吉鸿昌、赵一曼、江竹筠等几位烈士是大家熟悉的,其他很多烈士的姓名是我第一次听说。而他们留下的话同样渗透着一种情感,读起来让人心酸。”
王继涛说:“这种朗诵加表演的方式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故事来得生动、亲切得多。在模仿烈士的同时,我们通过声音、形象、画面多方面的理解,每一句都渗透着情感,那是身临其境,融入其中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