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以公开身份在重庆与国民政府合作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12月中旬,周恩来亲赴重庆,领导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工作。毛泽东说:周恩来来重庆将给国民政府以团结抗战之动力,对蒋介石的困境将有帮助。
周恩来等在重庆为国共合作抗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45年8月,毛泽东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应邀来重庆谈判,两党领袖在山城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化干戈为玉帛",一时传为美谈。
有了陪都重庆国共两党的互相帮助,才有了互相的发展。正是因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全国人民和衷共济、团结抗战,才赢得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辉煌胜利。
三、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从抗战爆发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中国独立支撑世界东方的反法西斯战争达四年半之后,以罕见的民族意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凭借血肉之躯,顶住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面对日本入侵,敌强我弱的严酷现实,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并坚决抗战。从此,重庆成了世界上遭受敌机轰炸最严重的一座城市。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它是中国的战斗堡垒,也由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心之一。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反对日本吞并的坚韧不拔的决心。尽管日本空军对中国人口密集城市,特别是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有时一天竟出动近200架飞机轮番轰炸重庆),企图以此催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决心。但重庆人民,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都战胜了侵略者的企图,重庆人这种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使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了,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提高了,深入人心,从而成为战时重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志愿飞行队的建立和贡献:韩国在中国陪都重庆建立临时政府;英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承认迁到重庆的国民政府使唯一的合法政府;美国罗斯福总统答应给中国援助;中苏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和巩固;中国战区的成立,统帅部设于重庆,重庆成为远东反法西斯的指挥中心;蒋介石被授予中国战区的司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取得和发展……这一切,充分表明中国八年抗战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世界人民的钦佩和赞叹。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专门致函重庆市民,对重庆人民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精神予以高度评价。
四、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
抗战爆发后,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指定的战时首都成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等院校(40余所高等院校),三分之二以上的军事工业,90%的高级知识分子纷纷迁往重庆,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由东向西的历史性大迁徙,使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汇聚重庆。
抗战时期,重庆扩大了与世界的交往,曾常驻3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团,有近千批、次的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要员来访,更有数以万计的国外各界人士出入重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也设在重庆。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抗日党派、社团,也以重庆为舞台,与盟邦、盟军和外国友人广泛联系,广交朋友,共同捍卫世界和平、进步与正义的事业。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曾被公认为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民主阵营的东方堡垒,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远东及亚洲的第一大都会,呈现出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士在一起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彼此交流,相互融通的空前盛况。抗战八年,中外人士在重庆和睦相处、相互融通,因而对重庆在历史上这种高层次、全方位、大交往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格局,探讨其发展由来,开掘其丰富内涵,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重庆提供了可之借鉴的人文精神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