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重庆,正是伴随着近代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新生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于1940年9月确定重庆为陪都,重庆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北平、天津、上海先后沦陷,南京危急,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于1937年11月20日决定移驻重庆。12月1日开始在重庆办公。随后,沦陷区大批工厂,学校迁至重庆,大批文化名人云集山城,30多个反法西斯国家外交使团常驻重庆,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设在重庆。重庆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远东的指挥中心。重庆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与伦敦、华盛顿、莫斯科三大城市并驾齐驱,成为一座国际名城。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重庆汇聚了全国的精英。重庆人满怀爱国热忱,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谱写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解放战争的辉煌篇章,创造了重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视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其人文精神概括如下:
一、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英雄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多次派飞机对重庆狂轰滥炸。从以下不完全统计中,可以看出重庆人民以及国民政府顶住断水、断饮、停电的灾难,同仇敌忾、大义凛然、不畏艰险、毫无所惧、坚持抗战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冬季到1941年底,日军就出动6800余架次飞机,炸死、炸伤市民2.1万余人。而抗战8年,日机出动对中国的轰炸共2.5万余次。也就是说,日寇轰炸中总架次数的27.3%都飞到了重庆。
然而,在日寇的狂轰滥炸面前,重庆岿然不动,巍然挺立,正如英国大使薛穆所说:它"象征中国不屈不挠之反抗法西斯意志与决心","成为联合国家为之振奋的精神象征"。
二、和衷共济的团结协作精神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国共各阶层人民在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满怀爱国热忱,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协作精神,共赴国难。不愿当亡国奴的各阶层人民,经济家、企业家,各界科技文化名流,纷纷来到陪都重庆。重庆顿时热闹起来。如誉满华夏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李四光教授、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都络绎不绝地来到重庆,为重庆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重庆与兰州、成都等地直航,也是始于陪都重庆时期。不但陪都时期的重庆是国民政府政治、思想、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的中心,而且为重庆日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共两党为了寻求合作抗日之路,在南京沦陷之前,曾进行多次谈判。谈判地多是在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特别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不久,南京、武汉失守,国共两党合作的阵地应设在何处,是摆在两党面前的大问题。国民党宣布迁都重庆。于是重庆立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阵地。
1940年9月5日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等,电称:目前时局甚为紧急,我党应有保卫重庆、保卫西南和西北积极主张。同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又通知中共中央南方局,以重庆为推进整个南方敌后城市工作的中心,为此南方局成立敌后工作委员会,由周恩来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