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的吉林省德惠市农民史国利,孤身一人徒步二万余里,经过十省百县(市)四百个乡(镇),历时200多天,走完了红一方面军长征全程,创造了“一个农民的长征”的佳话。 凯旋的史国利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但老史对此淡然处之,他说:“徒步长征使我全身心经受了一次从里到外的洗礼。我的后半生不再有什么个人利益上的奢望,唯一的想法就是更多地奉献社会。”目前,他一方面应邀给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做报告,一面整理自己的日记和资料,准备出本书,更广泛地宣传长征精神。史国利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在2005年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再去一趟夹金山,给牺牲在那里的红军战士立座纪念碑,以表示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 在商品经济社会,为了一种热爱,为了一种精神的追求,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投入金钱、汗水、时间,甘冒奔波劳顿之苦,甚至做好牺牲生命的准备,史国利的这一壮举展现了普通人人性的光辉。 童年的一个梦想影响了他的一生 史国利家住东北平原中部的吉林省德惠市松花江镇老少沟村。童年的梦想往往对人的一生产生极大影响,史国利的“长征梦”就是如此。 史国利读小学五年级时,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题目他已记不清了,但内容说的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清晰地记得里面说到雪山时有一句话“那里空气稀薄”,令他感到新鲜又奇怪:“空气怎么还会稀薄呢?”。史国利心里不由得萌发出“什么时候能亲自去长征路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这个念头伴随他走过少年、青年、壮年,直到中年才得以实现。 长大后史国利1969年应征入伍,在总后勤部某部担任通信兵。他回忆说:“军队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流传很广的那句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句话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这时他对长征的理解和热爱已从感性上升为理性,长征精神成为激励他前进的巨大动力。1970年,史国利所在部队进行野外拉练,他背着50多斤重的电线和电话机行军,脚趾盖被石头砸掉,但他发扬长征精神,“轻伤不下火线”,咬牙坚持到底,受到了部队嘉奖。就在那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此同时,史国利开始寻找、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黄良成撰写的《忆长征》、1961年出版的《星火燎原》、1975年出版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成仿吾撰写的《长征回忆录》、肖锋撰写的《长征日记》、魏巍的《地球上的红飘带》等等,这些革命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史国利反复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他从瑞金能讲到陕北,已经达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了。 退伍回到家乡后,史国利务过农,干过近十年的村长、村支书,但经“革命大熔炉”锻炼的他,对于长征的热爱始终不变。他从不看武侠小说,也不愿看电影、电视剧,但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影视,他是一定要看。有一次,他听说德惠市工人文化宫演电影《四渡赤水》,就从松花江镇雇了辆吉普车赶过去。车偏偏在半道上出了问题,为了不耽误看电影,史国利硬是跑步赶完剩下的10多里路。长征成为这位普通党员永远的诱惑,成为这位退伍军人刻骨的迷恋,成为这位朴实农民内心世界里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 为了实现长征梦想他精心准备了两年
1998年后,在年近半百的史国利心中,对长征的神往逐渐积淀成一个大胆的设想--徒步行走长征路。史国利认为,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灵魂,即使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和财富,也没有理由忘记它、拒绝它、背叛它。他说:“我要用徒步重走长征路的方式,唤起人们对长征的关注,宣传长征精神。”不再年轻的史国利觉得,自己的前半生没有什么大成就,一定要在后半生做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给自己多年的梦想一个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