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选录讲述红军长征的原始记录,是本书别具特色之处。
如本书所选陈云的文章既有《报告》,又有他赴苏前,在1935年8月于上海以“廉臣”之名而作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他巧妙地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很可能是考虑到了如何在国内应付国民党军警特的盘查,以便将此文顺利带出国境),详细生动地记叙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川康交界之天全、芦山期间的传奇经历,是较为系统记述长征的范文。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红色史著中,多把此文当作经典文章刊载。该文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救济贫穷老妇的感人一幕;如红军仅凭6只破烂之船渡过金沙江。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令人相信。试想千军万马,没有严密的组织,稍不小心,小船就会被湍急的水流所倾覆,而船只稍有损失,就会大大延误渡河时间,红军彻夜渡河,而无任何闪失,怎不令人慨叹哉!全文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极具可读性和感染力。展现了陈云很高的文学修养。
本书选文既有红军将士的记述又有如范长江等记者的采访见闻,还有直接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记述的长征。
1935年,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久,当这些通讯报道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续再版7次,一时风行全国。范长江从记者的角度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1934年10月初,勃沙特等外国传教士在贵州黄平县旧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6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在随军生活1年多后,1936年4月他被释放,几个月后他撰写了有关这段经历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于同年12月在伦敦出版。该书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一年在伦敦出版发行,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著作。
提供著作的背景资料,引入相关的研究成果,一一解读所选之文,是本书的导读功用。
多年来长征口述史的研究和发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已直接凝固为长征史,有的链接了已知史实之间的空段,有的拾遗补阙,极大地弥补了原有史料的不足。而佐证长征史的研究也有了拓展,通过互相印证,校正偏差,纠正了一些几成定论的谬误。加之编著者为研究和写作曾八访长征路,作了一些细致的考证。这些都为本书历史文献资料的汇集、注释和解读提供了帮助。
本书还专门附录了“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篇”。所列篇目基本囊括了70年来口述长征的主要作品,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口述长征史的基本脉络。为了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本书配有插图270幅,有许多珍贵资料图片是首次发表。诚如编著者所言:“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是研究长征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不掌握这些资料,就无法全面了解长征,更谈不上深入研究长征。
长征,是精神力量之宝藏,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我们可以展望,随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各项纪念活动的展开,人们必将更多地关注长征事件、关注长征精神,也必将更多地关注记述长征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