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10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为了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支英雄的队伍,我们访问了原红二十五 军的老战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请他回顾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有关情况,并给了这段历史一些重要的补遗。
问:刘老,今年(2001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5周年,您作为当年长征的亲历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好吗?
答:好的。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分别编入方面军各师,红七十三师跟随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红七十五师留在鄂豫皖边坚持斗争。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七十五师和红九军二十七师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下辖第七十四师和第七十五师,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冈、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一度发展到1.2万余人,并重新组建第七十三师。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加之省委领导左倾盲动错误的战略指导和肃反,红二十五军自身损失很大,处境十分艰险。1934年8月,中革军委派粤赣军区红二十二师师长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样,不仅部队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有利于留下的部分武装长期坚持斗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问: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红二十五军是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为什么要打出这样一个旗帜?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1934年7月初,在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曾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由瑞金出发北上,向闽浙赣边挺进。随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也收到中央关于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通知和适时转移出去创造新的苏区的指示。为此,在同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以平汉铁路西部的桐柏山区为初步目标,去创建新的根据地;从组织上调整红二十五军的领导班子,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军政委,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戴季英为军政治部主任;以省委兼军党委,省委书记徐宝珊、秘书长郑位三和军的领导成员均为省委委员。同时,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编制,军直辖3个步兵团、1个手枪团。由于此前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已经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省委决定: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二十五军主力在战略转移行动中,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红军1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问:红二十五军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始长征的?当时您在部队中担任的是什么领导职务?
答: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约3000名指战员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在光山县东南的扶山寨打了一仗。这一仗十分重要。当时,红二十五军为了赶赴鄂东北,商定是否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已经连续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部队十分疲劳。刚到扶山寨地区休息,尾追之敌10个团就跟踪而至,形势十分紧迫。当时,不把敌人打退,省委就不能安全讨论转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