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打鼓新场战斗”问题。会上,大多数人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坚持主张不打,并以辞去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力争。这件事情使毛泽东深切体会到:红军作战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多人来集体讨论,要成立一个小组,指挥战事。毛泽东即向张闻天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战事。张闻天“很赞成”毛的意见,于3月1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小组”),以周恩来为团长,全权指挥作战。这个新“三人团”,是红军长征的战争环境下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三、1935年8月召开的沙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毛泽东被确定为军队最高领导地位的开始,也是周毛王“三人团”结束、“毛张周”领导体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1935年8月3日,中央决定把红一、四方面军混编分左、右两路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随右路军行动,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等随左路军行动。8月19日,鉴于周恩来因患阿米巴脓肿发高烧病倒,张闻天在沙窝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由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毛泽东第一次作为政治局常委被确定为党中央的军事负责人,开始取代周恩来统管军事。可以说,“沙窝换帅”是毛泽东被确定为军队最高领导地位的开始,也是周毛王“三人团”结束、“毛张周”领导体制开始确立的标志。9月9日,张国焘背着中央密电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率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中央政治局于9月12日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四、“毛张周”领导体制是在同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确保红军长征胜利的领导中枢
从“毛张周”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长征中的“毛张周”领导体制,是在同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毛泽东坚持正确路线,多谋善断,张闻天摆脱“左”倾教条桎梏,拨乱反正,周恩来从博、李、周最高“三人团”中摆脱出来,形成了新的合作关系,构建了新的领导体制。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求真务实,共同反对“左”倾错误,这是他们合作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理念。
第二,“毛张周”领导体制是以挽救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为根本目的的合作,是战争环境下“立党为公”的产物,而不是个人之间的合作。它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并经过考验得到全党全军同志认同并不断磨合而日臻完善的。它是确保红军长征胜利的领导中枢。
第三,这个领导体制的构建与形成,是毛张周共同努力和全党全军有识之士鼎力支持的结果。其中,张闻天对毛泽东在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张闻天、周恩来以及王稼祥、朱德、彭德怀等人的鼎力支持,毛泽东才得以进入政治局常委高层,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迅速上升,逐渐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第四,“毛张周”领导体制不仅妥善地处理和解决了长征途中的一系列军事、政治、组织上的重大问题,确保了长征的最后胜利;而且也为长征胜利后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乃至为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稿件来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作者:余伯流,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毛张周”领导体制形成大事记
●1934年5月下旬,中央书记处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最高“三人团”,政治、军事大计由博古、李德分别作主,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