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过,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后,位于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也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于1934年11月16日,从湖北红安出发,西行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1935年7月2日,红二十五军经鄂陕边苏区边缘的袁家沟口一战,全歼陕军警1旅,毙伤300余人,俘虏14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千余支。战斗结束后,红二十五军乘胜出击,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迫使进攻鄂豫陕苏区的国民党军后撤,从而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至此,红二十五军的第一阶段战略转移行动取得完全胜利。在八个多月时间内,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独立自主地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孤军奋战,正确选择并迅速创建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一胜利,对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壮大,对配合红军主力北上陕甘,对开创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军部旧址
两军会师
1935年7月初,红二十五军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这时已获得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继续北上的确切消息。鄂豫陕省委在代理省委书记吴焕先的主持下,在长安县丰裕口召开省委紧急会议,对新根据地的实际斗争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决定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配合红军主力,创建新的革命阵地。7月16日拂晓,红二十五军从丰裕口地区出发,踏上西征北上的道路。据宁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熟悉这段历史的同志讲:红二十五军这次出征,广大指战员与半年多前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时大不一样。那时,目标不明确;这次是与陕甘红军会师。尽管沿途遭遇敌军的重重堵截,红二十五军穿陕南,过陇南,走陇东,于8月15日,到达宁夏隆德县兴隆镇回民区。吴焕先颁布“三大禁令、四项注意”,严格执行民族政策,获得回族群众热烈欢迎,被誉为“仁义之师”。(吴焕先颁布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是: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禁止打回民中的土豪;注意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回族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宁夏的同志说,吴焕先让刘华清用毛笔把“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写成大标语,贴到街上。他本人亲自到清真寺拜访,召集阿訇和当地知名人士座谈,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切实做到了秋毫无犯,受到了广大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还有10多名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21日,红二十五到达甘肃泾川县境。敌人前堵后追,将红二十五军逼上了王母宫塬。
吴焕先
中共党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同志在《长征行》一书中讲,2003年10月3日,他在陇东考察中央红军长征路到泾川县,顺便考察了王母宫塬战斗。据县党史办同志介绍:泾川因地处泾水之川而名,置县很早,定今县名也近千年。唐朝婉约派大诗人李商隐在此任过知县。石仲泉一行登上王母宫塬,乃是一座地势突兀的高原。它离县城不远,位于泾河和芮河之间,在两河的汇合处,形成圆锥形状的高岭。在山嘴上有座建于1600年前的北魏石窟,属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这里的王母宫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华王母第一宫,这里的道、佛、儒和平共处,并集纳了古今文化的一些精粹。石仲泉同志说他很欣赏明代的一副条幅:明镜止水以持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光风霁月以待人。他说这也算是史鉴德育吧。登上宫塬的高坛,县城一目了然;同时也看得到当年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同志的墓地。县党史办同志说:翻过王母宫塬,在断崖底下便是芮河,平时深不过膝,可以徒涉,但8月21日那天,大雨滂沱,在北岸的部队渡河困难。敌军1000多人在骑兵连的配合下,由县城沿着王母宫塬向红二十五军袭来。随即展开一场恶战,虽全歼来敌,但军政委吴焕先在激战中重伤而亡,年仅28岁。吴焕先是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是红二十五军文武双全的卓越领导人,和石仲泉同志是老乡,都是红安人。石仲泉说,他本想去墓地进行祭奠,但因道路不通,无法前往。作为晚辈,对于我们党的这位早期革命家的伟大献身精神,他表示无限敬佩。
红二十五军在四坡村指挥部旧址
四坡村战斗要图
王母宫塬大战之后,红二十五军决定立即进入陕北与陕甘红军会合。他们在西兰公路上同敌军周旋17天,翻沟跨塬,转战陇东,兼程前进。9月7日,在红二十五军进入陕甘苏区之际,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由程子华代理书记兼军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军长。军领导向部队作了进入陕甘根据地,同陕甘红军会师的政治动员。两天后,全军3400多人到达陕甘苏区保安县,受到陕甘边军政领导的热烈迎接。
《大公报》关于红25军与陕北红军的报道
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鄂豫陕甘4省,转战近万里的长征至此胜利结束。这支部队虽然长征的路短些,途经的省少些,但也经历了异常艰难而频繁的战斗。令人称羡的是,红二十五军不是越打越减员,而是越打越增兵,长征开始时不到3000人,在途中一度发展到4000余人,到长征结束时还有3400余人。这是北上各路红军在长征结束时,总人数比长征开始时多的唯一一支部队。
两军会师的两场胜仗和西北苏区的严重危机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进入保安县境后,稍作休整就向延川县永坪镇开进。永坪是当时中共西北工委和陕北特委所在地。经过四天行军,红二十五军到达永坪,受到镇里的红军和群众的夹道欢迎。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时,刘志丹正率西北红军主力部队在东北面的吴堡、绥德一带围歼晋军一个团,俘敌近2000人,缴枪近2000支,迫使晋军退回山西。在准备转向北线进攻横山之敌时,获悉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于是转而南下,迎接红二十五军。
1935年9月16日,刘志丹率西北红军主力部队到达永坪。这样,两支军队胜利会师。红二十五军是胜利到达陕北的第一支北上部队。他们带来了很多枪支,许多群众纷纷参军。两地红军会师后,中央北方局代表朱理治、上海临时中央局代表聂洪钧开始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除朱、聂二人外,还增加程子华,此三人为代表团成员,朱任书记。次日,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领导人举行联席会议。与会者30多人,经讨论,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为书记,郭洪涛为副书记;改组西北军委,聂洪钧代替刘志丹任主席;三支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十五军团于9月18日宣布正式成立,下辖三个师,共7000余人。
永坪会师的情形
2003年10月9日,石仲泉一行从延安出发直接到了永坪镇。地方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介绍说:这个镇子不大,现在有四五千人口,但历史上却很有名。在唐代,它为州置,名永州城。北宋沈括任知州职时在此发现石油,并在《梦溪笔谈》中首先命名为“石油”。这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石油”一词的来历。石仲泉一行考察了西北工委在这里的旧址和西北军委主席刘志丹的旧居。所谓“旧址”和“旧居”,就是两孔破窑洞。山河在变,窑洞依旧,仍是当年原貌。石仲泉一行当年考察时,在刘志丹住过的窑洞里还住着85岁的老人,向石仲泉一行讲述了他当年在瓦窑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这里还有陕北苏维埃政府的旧址,也是一排窑洞,缺乏修缮和管理。当年红二十五军和西北红军在这里会师的旧址,在前几年被拆掉了。
地方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红二十五军的到来,红十五军团的成立,大大加强了打破敌人“围剿”的军事力量。军团领导决定:根据敌强我弱态势,我军不宜内线作战,应转到外线包围甘泉,切断敌军后方补给线,调动敌增援部队,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1935年9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从永坪出发,经过三天急行军,到达甘泉下寺湾一带集结。刘志丹对这里十分熟悉,被称为“活地图”,提出在甘泉去延安途中的劳山设伏击区。这里东西群山高耸,地势险峻,一条公路贯穿南北,蜿蜒于两旁山岭之间,是打伏击的好战场。徐海东观察地形后说:如果将敌人放进来,如同把狐狸装进了口袋,太好了。随后,红十五军团一部包围甘泉县城,大部进入伏区阵地。10月1日那天,敌军沿公路前进,进入伏区后,战斗打响,敌首尾受击,完全陷入红军包围之中。经过半天激战,全歼敌两个团和师直属队,毙、伤敌师长、师参谋长和敌团长以下1000余人,俘敌团长以下3700余人,缴获战马300余匹,还有180多挺轻重机枪和10多门炮,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这是两军会师后的第一场大胜仗,是红十五军团成立后的开门红。
第二场胜仗是榆林桥战斗。榆林桥南距富县县城20里,背山面水,有公路沿村而过,是县城通往延安的必经之路,距离当时的红十五军团部所在地道佐铺也只有20多里。东北军高福元团率部进驻榆林桥,在四面山头抢修工事,准备固守,从而构成了对红十五军团领导机关的威胁。为了拔掉这个钉子,切断敌军的南北防线,进一步打破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红十五军团决定打一场攻坚战。10月25日拂晓发起总攻,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直至下午3时才胜利结束。这次战斗毙伤敌300余人,俘团长高福元以下18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00多挺、步枪2000多支。县党史办同志说:有的著述将高福元说成在直罗镇战役被俘的,不对,这是将榆林桥战斗和直罗镇战役混淆了。这两场战斗相距整整一个月,作战对方又都是东北军,容易搞混。高福元经过教育,成为我们党对东北军成功进行统一战线的典型;对促进张学良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起了一定作用。
红十五军团进行的劳山、榆林桥两场战斗,为彻底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打下了重要基础,同时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