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游客(或老师、同学们): 眼前这座城堡式的建筑便是雁翎队纪念馆。 参观之前,请允许我诵读几段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流传的民谣: 雁翎队,是神兵, 来无影,去无踪。 汉奸心里直打颤, 鬼子跺脚喊头疼。 雁翎队,是奇兵, 端岗楼,象拔葱。 淀头、刘庄、十方院, 眨眼端个干干净。 雁翎队,是天兵, 打了伏击打包运。 水路切断运输线, 旱路击毙杨文凤。 雁翎队,是子弟兵, 白洋淀百姓最欢迎。 群众是水他是鱼, 鱼水相连骨肉情。 从这几段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雁雁翎队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它令敌人闻风丧胆,它与人民血肉相连;它有无数传奇式的故事,它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这是雁翎队纪念馆的序厅。迎面屏风上的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便是曾在率部驰骋冀中战场的开国上将吕正操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的(2004年提写)今年100岁。屏风的画面是以淀区景色为背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白洋淀的旖旎风光。,我们看到的是身姿矫健的雁翎队员正娴熟地驾驶小船形成人字形划行在广阔的白洋淀水面上。从画面上,我们不仅看到波光粼粼的淀水,纵横交错的苇塘,而且欣赏到雁翎队员的勃勃英姿。 这里将概略地介绍华北明珠白洋淀。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的大型淡水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在安新、高阳、雄县、容城四县和任丘市之间,其中85%的水面在安新县。白洋淀西纳九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府河、瀑河、漕河、萍河、金钱河、白沟引河),向东汇入海河。总面积达366平方公里,由370多条沟壕把淀面分成143个淀泊,其中面亩以上的大淀有99个,形成了苇田、淀泊、村庄相互交错的独特景观。这99个大淀,每个名称后面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比如烧车淀,传说就是宋朝爱国将领杨六郎驻守雄关巧施火攻计,引燃小堤两岸芦苇大败进犯中原的北国韩昌而得名的。再比如捞王淀则是清帝乾隆来白洋淀进行水上围猎活动,遇到狂风翻船落水,被青年渔民李登龙捞上船来而得名。这些优美的传说故事,反映出白洋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白洋淀历史悠久,上古时期曾是黄河故道。战国时期已有“燕南赵北”之说,“赵北”就是现今安新县的赵北口镇。金代章宗曾在渥城(今安新县城)修建离宫,让原籍新安的李师儿(后被封为元妃)陪同在白洋淀赏荷。到清代康乾盛世又在白洋淀进行治水营田、修建行宫、水上围猎活动。这些,都为白洋淀留下历史的痕印。 白洋淀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景色独特,水产富饶,蕴藏着极丰富的旅游资源。1991年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视察白洋淀时,题词“华北明珠白洋淀”。 现在墙上展示的图片就是白洋淀的自然景观。抗日战争爆发前,白洋淀人民就在这块福地上勤劳操作,过着美好的田园生活。 我们看完序厅请大家跟我往前走,小桥流水,芦苇从生,远处画面荷花绽开,渔船点点,鸟叫蛙声,渔船荡水的声音,使我们通过木桥时好似进入了茫茫白洋淀水区之中。 各位游客,下面这个展室是以历史图片为依据,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抗战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组照片集中反映了侵华日军1937年7月7日对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上奋勇还击的场面,以及北平、天津、保定相继沦陷的情况。第二组照片则突出反映了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情况,朱德同志号召全军指战员将抗战进行到底,毛泽东同志撰写了指导我国抗战的《论持久战》,八路军东渡黄河,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抗日斗争中去。第三组照片反映了我军著名将领吕正操、孟庆山受中共中央派遣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吕正操将军任八路军三纵队及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从此,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殊死斗争,而雁翎队便是这场斗争中开展水上游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四展室,我们怀着十分愤慨的心情看到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 请看,这是侵华日军在白洋淀决堤128处,致使千里田园变成汪洋一片,造成200万左右灾民无家可归;这是侵华日军在白洋淀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后被洗劫一空的水乡村庄。日军的暴行与他们书写的“王道乐土”的标语形成强烈对比,这也正是对侵略者的无情讽刺。从展出的图表中,我们看到日军侵略者先后在端村、关城等地制造了一系列惨案。敌人的暴行,遭到白洋淀人民强烈反抗。在喇喇地村一名15岁女童被日军堵在屋里,奋起反抗,在其父与敌人搏斗时,抄起菜刀砍下敌人的脑袋。像这样奋不顾身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事例在白洋淀屡见不鲜,这为雁翎队以后的成立和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第五展室是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 雁翎队的建立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白洋淀人民奋起反抗。为镇压白洋淀人的反抗,日军于1938年秋以“献铜、献铁”为由,强迫当地猎户交出土枪土炮,这对以渔猎为生的猎户来说,等于掐断了他们的生命线,因而猎户十分愤怒。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新安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赶到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召集猎户开会,揭露日军收缴猎枪的阴谋,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有22名猎户报名参加,并自带枪排、大抬杆、火枪组成了由陈万任队长的抗日武装。因为火枪和大抬杆的引火处易被水打湿,所以插上雁翎。又加上猎户过去行围打猎时,小船行驶象雁翎群飞翔的“人”字形,因而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这支队伍起名为“雁翎队”。 请大家看,这是大抬杆、火枪、枪排子和鹰排子,大抬杆、火枪射出的铁砂,杀伤力极大,枪排子、鹰排子灵活快捷,是雁翎队战斗用的武器和船只。详细情况,请大家参看说明。 这些照片是雁翎队初建时的几位领导和队员。当时雁翎队员驻扎在芦苇丛中,对这种生活情况,雁翎队员的形容是: “天当被,地作床, 芦苇是屏障。 喝的淀中水, 吃的人民粮! 咱是人民子弟兵,打败鬼子保家乡。“ 第六展室介绍的是雁翎队水上战斗情况——打敌船、截断日军水上动输线 雁翎队成立后,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水上游击战,伏击日伪军过往船只,截断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本展室的照片集中反映了雁翎队员听取上级指示,袭击敌船、俘获日军以及对俘虏实行人道主义救治等活动的场面。 这里,我向各位游客介绍几组雁翎队打汽船、打包运船的故事。 故事一: 1939年秋季日伪军的一只汽船经常出没在赵北口——新安一带。通常情况下是上午去新安,下午返回赵北口。雁翎队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后,决定打掉这只汽船。事先,雁翎队员埋伏在日伪汽船必经的水路旁,当汽船进入伏击圈后,队长一声令下,20只大抬杆打船体,20只大抬杆打日伪军。刹那间,枪声轰鸣,硝烟弥漫,铁砂四射,日伪军死的死,伤的伤,事后,受伤的日军心有余悸地说:“扫帚炮的厉害!” 故事二: 1943年10月4日雁翎队接到侦察员赵波报告:敌人要用“包运船”把从天津、赵北口等地运来的军用物资和从白洋淀抢来的大米、鸭蛋等运往保定。押运物资的有15名日军、120余名伪军。 雁翎队对敌情认真进行了分析:敌人在明处,我在暗处;敌人是逃窜,我们是进攻;敌人士气衰退,我们是正义,士气旺盛。加上时近初冬,敌船逆水逆风行驶,必靠北岸。只要埋伏隐蔽,指挥得当,必获全胜。 上午8点,敌船进入雁翎队伏击圈,队长郑少臣一枪打掉敌船上的了望哨,随即火枪、抬杆、手榴弹齐响,敌人乱成一团。这次战斗共击毁敌船三只,截下全部物资,并且活捉了日军中队长初士加三郎和伪河防中队长秦凤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