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不断增加使米面加工厂不堪重负,1961年下半年开始扩建,盖起了两层楼房的米面加工厂。购进了新型百袋(8小时)面粉机一套,按一袋50斤计算8个小时就是4000斤,再一加班就是八九千斤面粉。动力也改成大型卧式蒸汽机,设备增加了加工的粮食品种也扩大到八九种,特别是粮站供应的芒大麦皮子又厚又硬,用磨和碾子加工很费事,有了加工厂就省事多了,加工出来的面很好吃,满足了社员们的生活需要。在当时除了安新县东关县粮食加工厂外,当属圈头村粮食加工厂了。人们的吃面的问题解决了,陈伯昌、郝庆坤两位厂长为了让村民吃好面、多吃面经常和张路城、陈傻虎等人商量研究改进工艺,使小麦加工过程中出的麸皮达到了极限。新机器正常生产以后出面率空前提高,为了使面粉均匀需要工人们经常搅拌,当时工人们光着脚儿搅拌面粉很不卫生,陈、郝两位厂长找到陈恒信(陈恒信原来是加工厂的会计)让他设计能穿着它搅拌面粉的水袜子。后来陈恒信做出了轮带底的高筒水袜子,解决了光着脚儿搅拌面粉不卫生的习惯。那些年天不亮人们就去排队等着交粮食,经常是从加工厂西门(陈德新对门)一直排到百货商店。领面的这边也是挤的满满的。在前河沿、西桥下边、西河沿都驻满了邻村换面的船只,当年我在加工厂负责收粮食,那个热闹劲儿至今难以忘怀。
圈头村加工厂磨好面消息不胫而走,于是临村的人们纷纷到圈头换面,东边的李广、七里庄,南边的采蒲台、三田庄,西边的三淀头、馬堡以及同口供销社、安州供销社都吃圈头村的面粉。 1963年连续七天七夜下大雨河水猛涨,为了解决汛期社员的吃面难问题,工人们日夜加班为社员加工面粉,后来升降机的坑里见了水,工人们就用桶往外淘水继续坚持,水淘不过来了干脆把升降机垫高继续加工,直到机房里进了水才停了工,彻底满足了汛期社员们的生活用面。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取消了统销粮,外地面粉大量流入,加上白洋淀不盛产小麦,加工厂没有足够的粮源,便在“卖白面”的叫卖声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些年挤得满头大汗交粮食,听着叫名儿领面的热闹场面再也一去不复返了,“圈头村米面加工厂”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加工厂的老厂长夏德城、郝庆堃、陈伯昌,他们为了圈头村社员的吃面,以及加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还有无偿支援圈头村粮食加工厂的保定“八一”面粉厂厂长张弛(桥西陈廷佑的大女婿,陈老杏的大姐夫),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温希贤(温傻咀)、张路城、陈傻虎、夏大欢、夏小坡等、张和明(张小黑),全村的老少爷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