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集温病学说之精华,开温病治疗之新局。撰《温病条辨》之宏著,明热病传染之机理。立清热之津梁,铸祛疫之利器。清代名医,名噪朝野;华夏医学之光,扶桑膜拜顶礼。
吴瑭(1758-1836年),字配珩,号鞠通,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虽生于江南福地,而家境并不富裕。所幸父为秀才,贫而好书,教子进取。吴瑭奋读,攻科举而习儒,读百家而重医。弱冠之年,瑭父归西。为维生计,瑭遂弃儒学医,救人救已。精读《內经》、《难经》,谙熟《伤寒杂病论》,医理精进。且“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师。”后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编辑,是以眼界大开,学问精深。精读吴又可《温疫论》,茅塞洞开;钻研中医各家学说,学业大成。创三焦辨证学说,发张仲景“六经辨证”之要旨。结合“卫、气、营、血”理论,创温病学之大纲。继叶天士、薛生白之后,竖温病学派又一丰碑;明温病之始原,拟祛疫之方剂。礼部尚书汪廷珍与吴瑭素有深交,欣然作序,序曰:“吾友鞠通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写成《温病条辨》,造福于民,实属难得。”医家张维屏在书后评介:“瑭在京治温病,全活甚众,于是釆辑名贤著述,附以已意,阅十数载,考验而成书,苦心孤诣,缕析条分,诚为不易。”清代医家李厚坤继承吴瑭学说,将《温病条辨》改成骈文,便利阅读背诵。是书甫出,广为传抄,朝野轰动。
吴公之三焦辨证,将人体横向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人体脏腑归类新方法,适用于温热病之辨证施治,确立了三焦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之“顺传”途径,所谓“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传变方式决定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兼容并包,积极釆纳。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
《温病条辨》,方剂众多,医理精深,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清热养阴诸方,确属首创,珍贵异常,皆为后世医家所赏识、所常用。
《温病条辨》作为温病学科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之著作,完成了三焦辨证体系,使温病学说趋于完善和系统。后人高度评价其“足以救正粗工滥用表散攻下之失”,影响所及,天下“言温热者,无不圭臬奉之”。
另外,吴公治疗杂病,以临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使用经方为显著特点,其治杂病经验集于《吴鞠通先生医案》,还著有《医医病书》,为针砭时弊,倡导医德之作。
嗟夫!吴公对温病学贡献多矣,功莫大焉!其家乡江苏准安建有吴鞠通中医博物馆》、吴鞠通中医研究院,以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