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想一个问题,即历代王朝享国年限问题。秦始皇鲸吞六国,不可谓不强势,然而二世而亡,享国不足十五年;强唐盛汉赵宋大清享国也都二、三百年;独独姬周竟享国八百零八年,相当于宋、元、明、清四个王朝享国年限的总和。这是为什么呢?此无他,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力行“以德治国”“以德修身”的王朝。官员群饮别说公款消费,就是自我埋单也一律“予其杀”,格杀勿论;倘荒淫腐化,不论职务高低,一律投入江河溺毙之。享国八百年,不亦宜乎!
德是立国之本,做人之基。在提出以德治国呼唤道德回归的今天,讲一讲“德”字音、形、义的由来,或有补与世道之心。
从“直”字说起
今天通行的“德”字,直接脱胎于小篆,作“”,隶变笔画化作“德”。它由“彳”“直”“心”三个原件合成。知道了这一点,就知道了写“德”字时“罒”下“心”上之一横,是不能少写的。
那么“德”字为何从“直”呢?因为正直是人类品德的第一要义。且看古人怎么造“直”字。甲骨文作“”,会意字,上边竖笔表示直线,下边是“目”字,人测曲直时常闭一目照视之。金文繁化作“”乚表弯曲之物,十表线提的吊锤。今天的木工瓦匠还常闭一目手提吊锤以取直,表义更准确明白。小篆承之做“”隶变笔画化作“”今通行体作“直”。本意是直线,引申为凡直之称。先古圣贤皆以站得直、立的正比况为做人的第一美德。后汉有强项令不为高官低头,晋有陶渊明不为权贵弯腰。故“直”字为“德”字首要表义构件。《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直”喻有德君子;“枉”喻无德小人。重用有德君子,斥退无德小人,老百姓才信服。
“德”字的逐步繁化
“德”字甲骨文作“”,会意字,由“彳(chì)”和“直”字合成。“彳”为“行”之半,表示行为;行为正直就是德,可谓第一代“德”字。金文改作“”;隶变笔画化作“”,也是会意字,上从“直”下从“心”。做人讲良心,居心正直就是德,可谓第二代“德”字。小篆将甲、金文整合繁化作“”,隶变笔画化作“德”,可谓第三代“德”字。行为心灵都正直就是“德”。概括得更全面,故为后世之通行体。王安石《寓言九首》之五:“功高后毁易,德薄人难存”,此十字可作今人之座右铭。
“德”字为何音“得”
《释名·释言语》:“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古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德做人则得道,以德行政则得民。周朝制礼作乐,以德导民,因此享国八百余年。故古人说:“德者,得也。大德则大得,小德则小得”。殷纣王、隋炀帝荒淫无德,皆国灭而身亡。做人治国岂能无德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