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是个常用字。今天的文字学家但以母亲之义训释之。解说较详的是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说:“甲骨文作,金文作。”在女字上增加两点表示乳房,加符象形,义为用奶哺育孩子的女性,即母亲。”说解较简明的是王宏源的《字里乾坤》:“从女从两点,以女子突出乳房之形,会哺乳子女的母亲之意。”这种解形释义简单通俗,便于识字教学,故成为之日之通释。
但是一对照甲、金文,漏洞就昭然若揭了。徐仲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和刘兴隆的《新编甲骨文字典》皆说“甲骨文母、女一字。”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也说“铭文用女为母”。可见把“母”字中的两点说解为乳房完全是主观臆测。甲骨文一期还有个“母”字作母,胸中无两点,却于头上膝旁有四点,难道乳房能长在头上和膝头上吗?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位“女”人善生育,两点或四点都表示所生子女众多。前苏联在卫国战争后,重奖生育,将多产的妇女称为“英雄母亲”。远古地旷人稀,天灾繁夥,战争频仍,多生多育是事关氏族生存的头等大事,因此盛行生殖崇拜。“母”就受氏族部落崇敬的英雄母亲。
而深受社会尊崇颂扬的英雄母亲,在母系时代,就自然很容易被公举各家族、各氏族以至各部落的首领和管理者,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虽没见过甲骨文,去从“母”字的音读中,悟出了“母”字的形义真谛。《说文》:“母,牧也,从女,象坏子形。”“牧”在这里是管理者或领导者的意思,这是他远迈今日文字学家的伟大之处。那么,为何用“牧”字表示社会的管理者呢?
“牧”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会意字,左象一牛头,代表牛羊等家畜,右为一只持鞭杖的手,表示放牧牲畜,隶变笔画化作“牧”。《说文》:“牧,养牛人也,从攴,从牛。”商、周时代,畜牧业是几乎与农业并重的产业。在地旷人稀的草原上放牧,很具风险,为了对付野兽的袭击或敌匪的抢劫,是需要带鞭杖和武器的,故“牧”字从“攴”(即今之扑字,击打之意)。牲畜要靠牧人管理,母系社会要靠英雄母亲管理,二者形似,故“牧”字比喻有管理、统治之意。《国语•鲁语上》:“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牧民”就是管理人民。后世称州官为“州牧”,即由此而来。
母系氏族社会繁荣于旧石器时代中后期和新石器时代前期,其历史跨度远比父系氏族社会大得多。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葛天氏、神农氏,其实都是那些时代的“母”,也是那些时代的“牧”。他们德高望重,令行禁止。故在甲骨卜辞里,“毋”与“母”同字。我们知道,后世用的“毋”字是禁止之词,相当于“别”、“不要”。如《论语》说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但在甲骨卜辞中只用“母”,如今日母田,就是今日不要打猎,后世为区别用字,小篆始分为“母”“毋”二字。《汉语大字典》说:“毋、母古本一字,后分化为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二字同源,故二字至今形近音似。
小篆有“”字,隶变笔画化作“拇”。《说文》:“拇,将指也,从手,母声。”大拇指是其余四指的将军和统帅,其字从“母”得声义,正储存着“母”曾是母系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历史文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