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剩余价值无多,因此其时只有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换。进入奴隶制时代,特别是手工业发达后,贸易交换就需要有等价媒介物了,也就是今天意义上的“钱”。在我们先祖还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年代,自然无法铸钱。那时来自南海的贝壳,花纹美丽,小巧玲珑,晶莹光滑,坚固耐用,且个体整齐,利于储存,也便于携带。这些条件便使贝壳成为我国货币史上第一代的“钱”了。甲骨文作或,象形字。像张开的贝壳形。金文作,小篆整齐化作,隶变笔画作“貝”。《说文》:“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貝行钱。”“货貝”就是用貝作货币。貝在商、周两代都是通用的货币,云南地区用貝作钱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所以用“貝”作形符的字多与钱财有关。简化字“贝”来源于草书楷化。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是古今少数顶尖级哲学家之一。读《培根随笔》,他在《论财富》中起笔就说:“我把财富看作德行的累赘。”其实,他这种金钱观比我们圣哲先贤至少晚了二、三千年,“贪”“败”“负”三字都从“貝”,表示财富,储存的无一不是“德行的累赘”人生价值观。内含居官做人的永世警戒,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值得我们“吾日三省吾身”。
仗恃钱财谓之“負”
“負”字始见于小篆,作。段玉裁说是“会意”字,很有道理。下部是“貝”字,代表钱财,在“貝”字上高高站着一个“人”。可与“壬”(古挺字)字做比较,甲骨文作,会意字,象人挺立在高土上,而“負”则是挺立在财富上,依仗的只是钱财。隶定笔画化作“負”,形义如初。《说文》:“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仗恃财富作恶称霸,是其本义。现今有许多大款和富二代,都认为钱可摆平一切。我们亲见一年轻人驾豪车撞一老人自行车,别人劝他:“十字路口,开车慢点,撞伤了人怎么办 ?”他竟跳下车来高喊:“撞人也没啥,咱有钱!”就是现代版“負”字形义的活说解,引申这,凡有所仗恃皆称“负”,“负隅顽抗”仗恃的是有利地形。醉驾撞人,高叫“我爹是公安局长”,仗恃的是局长权力。先哲认为,凡凭仗恃作威作福,终必失败,故打仗失败叫“负”,干买卖赔本也叫“负”。由此再引申为“负数”用字。
吞金导亡谓之“贪”
“貪”字亦见小篆,作,隶变笔画化作“貪”。《说文》:“贪,欲物也,从貝,今声。”“贝”指钱财,欲豁难填地求取钱财叫“贪”。那为何上从“今”呢?“今”是“含”的古字,故至今“贪”与“含”字声近韵同。“今”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隶变笔画化作“今”。“”象吃饭时低头向下张开的口,其下之“一”或“”,皆代表吃进口的食物,是含饭在口之意。先哲用含钱(贝)在口不肯吐出之形,比喻此种人的极强的物欲,比况十分合理,成语有“吞金而死”,或正是“贪”字的原始形义。凡贪赃、贪色、贪酒、贪食,都是过量之意,过量则有导亡之虞。有一副今人的剌贪对联,殊发人深省:
贪财贪色贪杯,不贪铐镣来铐镣; 弃国弃民弃党,不弃前程丢前程。
你想不载镣铐不丢前程吗?很简单,远离“贪”字就可保你无虞。
砸钱烧钱“败”家国
中国自古就有败家子,更有败国子。殷纣王搞“酒池肉林”,隋炀帝“耽奢侈,广土木”,慈禧用海军费造颐和园,今天“三公”消费每年高达数千亿元,这都是败国子。晋代石崇烧蜡烛做饭,王恺“一食费万钱”,这是典型的败家子。
古人怎样为败家败国的人造字呢?“败”字甲骨文作,会意字,左上是个“贝”字,指钱,右边是手中持仗以击贝,贝之下 ,象击碎之贝,金文作,表示棍杖击碎更多的钱(贝),败家败国之人的形象尤凸显。小篆从简体,隶变笔画作“败”。《说文》:“败,毁也。从攴,贝。”今语有“砸钱”、“烧钱”之说,正是败家败国者的习见形象,是对古败字现实说解,砸钱则败家败国,引申为凡败之称,如“败业”、“败仗”、“腐败”、“失败”、“事情败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