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中医发展靠的是薪火相传,而中医人才的培养,靠的是师承教育。即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中医知识,掌握医疗技能。众所周知,中医不同于西方医学,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为此,建议中医院校创办以师承教育为主的“高徒班”,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具体理由如下:
一、中医师承模式沿用千百年,行之有效。数千年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中医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以及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中医技能,造就了众多艺术精湛的名医大家,并且为全球中医界培养输送了大量骨干人才。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模式行之有效。
二、当下国医大师多半出于师承模式培养。据研究者统计,当下 60 位国医大师,家传者 6 位、师承者 9 位、家传师承结合者 6位、师承院校结合者 10位,家传、师承和院校教育结合者8位,从这些数据可见百分之65左右的国医大师都受过师承教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立法认可师承教育模式。该法第三十五条:“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令人可喜的是,高师带徒模式已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实现。2019年8月25日上午,来自全国各省市近300名中医同道参加并见证了王素梅名医工作站的揭牌仪式及拜师仪式。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工作42年的王素梅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当日收徒5人,为中医师承教育开了个好头。
四、《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进一步强调中医师承的教育模式。《意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2月14日提出,旨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逐步建立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该《意见》在“主要举措”中分别从“发展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师承教育”“加强与毕业后教育相结合的师承教育”“推进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师承教育”和“支持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中药的师承教育”四个方面,全方位细化和夯实了中医以师带徒方式的教育模式。
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认定以师带徒模式。2019年10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第十二款“优化人才成长途径”中提出:“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经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师承教育继承人,符合条件者可按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进一步认定了中医教育的传统师承模式。
综上所述,中央把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医人才培养的以师带徒师承模式,已经先后得到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肯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立法认定。当务之急是改变当下中医高级人才奇缺的现状,因此中医院校举办以师承教育为主的“高徒班”势在必行。希望主管部门督促相关院校抓紧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