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艺术>>正文
特稿:纪念百年匠人潘天寿先生(组图)
2017-05-24 09:46:19
作者:韩思莹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一、调研背景

    本次我们们小组的调研主题是:文化激荡下的艺术传承,及对文化匠人精神的追寻。
    调研地点:潘天寿纪念馆
    小组分工:组长韩思莹:实地调研、撰写报告
              组员陈怡凤:实地调研、现场采访
              组员潘佳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组员方芸芸:PPT制作、资料收集
              组员竺祎:图片处理、资料收集
              组员徐鸿涛:资料收集、校对整理
    成员合照:

    二、调研正文

    纪念百年匠人潘天寿先生

    潘天寿先生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画家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对花鸟等自然风景绘画造诣犹为深厚。潘先生的一生曾遭受许多变故,但他从未停下过手中的画笔,终其一生的追求、对画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敬畏,正是带着这样一份对匠人精神的探索,我们实践小组决定探访坐落于西子湖畔的潘天寿故居,去寻访在这座小宅背后更多的故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借着清明的姣好的春光,我们一行人开始了寻访之旅。潘先生的故居坐落于文艺气息浓厚的南山路,中国美院旁。古朴的宅院与四周的景致相宜相生,莫不是一块书法字体写着的潘天寿纪念馆的石碑,小院难以被人发现,初入小院整洁别致,一汪池塘、一片不大的青草地、两幢小洋房便组成了纪念馆的全部,也许是岁月杰作,院墙四周围绕着许多藤蔓,将墙体包裹的严严实实,额外倒是衍生出了一丝美态。从院的结构布局可以对潘先生的为人瞥见一斑:简朴、雅致。此情此景,倒是让我联想起了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应以为号焉”的淡泊随性。也许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者所憧憬和向往的心境吧。

    虽是清明,纪念馆的游人却是不绝,有耄耋老者、年轻学者、学步稚童……我们跟随着游人进入了纪念馆内部,在一楼大厅内部,最先呈现在眼前的是晚年潘先生作画时的照片,眼前的老者梳着平头、带着黑框眼镜,身着白衬衫正一丝不苟进行着文艺的创作,“治学严谨”这一后世对他的评价让我们深得感悟。从旁播放的影像资料可知,潘先生一生曾三次来到杭州,第一次是一个向往求知的乡村少年郎、第二次是一个名冠全城的艺术执教者、第三次是一个对时代与艺术相融合的变革者,杭州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见证者,也记载着他激荡的岁月故事。

    木质的楼梯通向二楼展厅,途中看到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在楼梯上轻轻悄悄的前行,怕打扰到了正赏画的游人,此情此景倒是一种情趣,孩童的天真的脸庞给这静谧的展馆增添了一丝俏皮。越过窄小的木质楼梯,转角便到了二楼展厅,青色的墙和木质的装饰点缀了这小小的檐廊。由于是晚年居所,展厅中大多成列的是潘先生后期的绘画艺术作品,每幅画作的旁边还有配有详细的讲解以便游人参观欣赏。

    看着这些几经雕琢的画作,不免让人回想起中国曾经一段难以让人忘怀的历史和经受过这时代故事的一代人。

    自1842年中国鸦片战争战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就一直存在,甚至愈演愈烈。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更是面临了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有志之士强调革新改变旧制,西式学堂设立、全盘西化提出,更是点燃了学生学习西学的烈火。潘先生就是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注定了他一生对传统绘画执着的艰难。1915年潘先生就读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现今杭高),在这里他第一次上了一堂美术课,但是新式学堂的西洋绘画让他不以为然,反而让他更加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才蕴含着的独特魅力。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陈独秀开始了在美术方面的变革,全盘西化的观念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23岁的潘天寿只能在激流中孤独的坚持着自己,不愿向西方妥协的他回到了乡村执教,潜心研究作画。1928年潘先生受林风眠邀请来到杭州任教(现今美院前身),但学校所注重的竟是西方绘画技巧的研究,中国画仅仅只有潘老这一位教师。曾在这时期的潘先生有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国画课程中,潘先生布下题让学生进行创作,一名只推崇西方油画的学生直接泼墨于宣纸上提笔为“×××”石后便收起画具而走,一生温和的潘先生第一次沉不住气了,这般不尊重中国传统绘画的学生让他伤透了心,他向学校提出了开除学生的处分。对待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他从来都是不退让的,这是他要坚持的事业,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要肩负起的责任。

    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矛盾在潘先生的晚年更是严重。

    晚年时期的潘先生处在一个文化变革的年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一代青年对传统文化更加的不屑一顾,西画强烈的色彩和线条对青年学生更具吸引力,学校更是一度取消了国画这一门课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潘先生知道,中国传统绘画到了要变革的时候了。但很遗憾,由于展馆的原因潘先生的最后居所并没有展现给游客进行观赏,仅仅只开放了纪念馆,但从后期影像资料了解到,潘先生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浅绛山水》此画创作于1945年正是潘先生进行变革的前期,这正是他迈出的第一步,可以想象这一位一生痴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老者怎样在夜间辗转反侧,怎样在案前提笔沉思,怎样在窗前来回踱步寻求这一新的变革,因为他知道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决然不能丢弃自己的根本的!

    走进另一间展厅,陈列的是潘先生大幅巨制,强劲的笔力,雄浑的气魄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从画纸的边缘入画叫取险,而在画中的小生物却破了这险,画中结构的精巧不得不让我们惊叹,这造险与破险也正是潘老画作的精髓。《雄视图》便是代表作之一,巨幅方纸被单块磐石铺满使人亦觉沉闷,称“险局”,但潘先生在石上再立双秃引来了生气,视为破险。潘先生画作的特点便是笔力遒劲有力,有“风骨”对传统花鸟山水颇有造诣的他以草木树石孕养操守的清净,又用笔法直呈人格兴发的本身。画作之中潘先生采取了截取大景中一角的创新方式打破了中国文人画全景的思想,指墨画与笔触的结合也是其中一大特色。潘先生曾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民族风格的新成就,否则真要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了。”十四岁立志发扬中国画,到人生的最后几年也依然坚守这一个心愿。潘先生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百年匠人的坚韧。

    为了更深入了解本次课题,我们小组采取实地采访和网络分发问卷等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共受访65人,受访百分之93为共青团员,百分之79对潘天寿先生不太了解,过一半的群体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更不曾了解。调研的数据令人不寒而栗,青年一代,我们带上90后的标签,学习着各国文化,熟悉着西方文化节日,却对本民族的文化存在一定的漠视,细想大学生日常生活,我们也许在情人节买着昂贵的玫瑰,但或许记不起九九重阳给家中老者打一个问候的电话。有些东西正在我们年轻一代流失,这种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严重,这是一种民族的根本的动摇。于此同时,社会快速发展而导致的新一代人浮躁的心性开始迅速蔓延,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产生充斥了青年人,几乎学生所有的业余时间,甚至是渗入了本该学习的时间,毕其一生,我们回看这些才会发现潜心钻研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的深思。

    有些抗争即使没有淋漓的鲜血,却也饱含着战火的硝烟。文化的斗争自来都是无声的,但却是最有力的,在潜移默化之间如何树立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对于正在快速成长的中国尤为重要,对于这新时期的我们来说更为紧迫。

    自中国梦提出以来,大国工匠精神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经过此次潘天寿纪念馆一行让我们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反思,如何在这个热闹的世界里,把心安顿好,把自己安顿好,这是我们该探寻的方向。同时,在文化激荡仍然激烈的现时期,传统文化要在文化乱流中中流砥柱,仍需我们的努力。

    三、调研图片

游人正细细品味潘先生的画作

潘天寿纪念馆坐落于文艺气息浓厚的南山路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巧剪云锦抒性情——探访剪纸艺人许红霞的艺术人生(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巧剪云锦抒性情——探访剪纸艺人许红霞的艺术人生(组图)
·特稿:确山县举行庆“五一”第二届职工书画艺术作品展(组图)
·特稿:非遗:火焰中绽放光彩(组图)
·特稿:第三十三届兰亭书法节暨第四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活动在绍兴兰亭开幕(组图)
·特稿:中国根艺之乡扎兰屯市让树根有了“生命”(组图)
·特稿:中国音协爱乐男声合唱团2017首场“高雅艺术进校园”在北航圆满谢幕(组图)
·特稿:2017年“走进澳门”文化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武进举行(组图)
·对话陈振濂:书法艺术要记录和歌颂时代(图)
·特稿:中央文史研究馆仲呈祥先生来我校讲学(组图)
·特稿:旅美独立艺术家杜初展作品集(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纪念百年匠人潘天寿先生(组图)
秦杰:讲好红墙故事 强化“红墙意识”(组图)
特稿:讲好红墙故事 强化“红墙意识”(组图)
郭照杰:继承革命精神,重温入党誓词(组图)
特稿:继承革命精神,重温入党誓词(组图)
苗贵华、王婧文:四川华蓥:娃娃“红色运动会”迎“
特稿:四川华蓥:娃娃“红色运动会”迎“六一”(组
孙玉颖:纪念人民的公仆——周恩来总理(组图)
黄静、王琦、季雨欣、忻佳嬴、赵金意、黄钰玲、沈于
朱希鹏:《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