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欧琦辉教学生们所扎的狮头是佛山传承了几百年的黎家狮。 郑仲 摄
传承传统文化 80后女教师把“扎狮头”带进小学学生正在设计狮头的图案纹样。 郑仲 摄
传承传统文化 80后女教师把“扎狮头”带进小学佛山铁军小学的学生制作的小狮头作品。 郑仲 摄
每周三的下午4:30都是铁军小学非遗狮头艺术班的扎狮头课。五楼的狮头工作室里,欧琦辉穿着碎花的裙子,短卷发染了浅亚麻色,戴黑框眼镜,化淡妆。她正在给小学生们上扎狮头的“写色”一课。教室里黑板上挂满了形态各异的狮头图案,这些都是学生们的作品,每个学生的手上还有一只扎了一半的狮头,正等待着孩子们发挥想象将它们做成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小狮头。 欧琦辉现在的身份不仅是铁军小学的美术老师,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狮头传承人黎伟的大徒弟,也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成小学生教材的第一人。自2012年,欧琦辉从师黎伟学习“扎狮头”并且把它引进学校后,6年间,共有150名小学生学习了扎狮头。去年开始,欧琦辉负责的黎伟狮头工作室申报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非遗进小学项目,并且从今年3月份开始,免费向铁军小学全校铺开。狮头艺术班的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好评,本来每班的名额是50多人,而报名人数一度超了很多,最终学校决定招70人。
结缘 因偶然而触动拜入黎伟“狮门” 欧琦辉的办公室也在五楼。办公桌上放着一只拳头大小的狮头,电脑的桌面屏保是一个细密骨架的狮头,头顶是一只鸡,那是她新创作的狮头形象“世上大吉”。座椅后面是一扎卷着的钢丝。这个80后的年轻女教师,在过去的六年里除了工作以外的一半时间都贡献给了“扎狮头”。 说起和狮头的结缘,非常偶然。2012年以前,欧琦辉对狮头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很精致的概念上。一天,她带着儿子在祖庙门前玩,“无意中听到一个稚嫩的童音用英语拗口地说张飞狮,刘备狮。”欧琦辉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一边看舞狮一边脱口而出。“那时我就有点震惊,作为一个佛山人,我自己都不知道狮子分这么多种,而且我还是一名老师。”从那一刻起,欧琦辉就下定决心要深入研究和了解佛山的传统文化。 这种想法得到了铁军小学曾校长的支持,他带着欧琦辉去拜访黎伟,欧琦辉顺利地入了黎家狮门,成了黎伟当时唯一的弟子。“说来我都觉得难以置信,师傅是国家级的传人,竟然一个弟子都没有。”欧琦辉说。顺带的,黎家狮也被引入铁军小学,作为一门兴趣课开展起来。
学习 365天带着铁丝随时拿来练手 第一届的“狮头班”是由师傅黎伟授课,欧琦辉利用晚上和周六的时间,一周到黎伟家里学习两节课,每次半天时间,其余的时候,她就见缝插针地自己练习。 与朋友聚会的时间她也会一边聊天一边练习,用她自己的话形容就是像妈妈们打毛线一样,走到哪里材料都会带到哪里,而她则是365天里,都会带着铁丝,随时拿来练手。到师傅黎伟家里学习时,“师傅开着古老的收音机听歌,那种节奏,让人觉得特别的静。”师傅并没有急于将自己的技艺一股脑倒给她,而是从写色起一笔一画地教,她就一步步地学,并且边学边教。“黎家狮与现在的舞狮最大的不同在于做得精致,坚持匠人的精神。”欧琦辉说,师傅黎伟的父亲就经常花时间去学武术、舞狮。“只有自己亲自去舞,才知道什么样的狮头更合适。” 另外的不同点就是她认为黎伟一直在创新,适应当下。“这种创新是从师傅的父亲就开始了。”有一次,黎伟的父亲看到祖庙的屋顶是鳌鱼,他就灵机一动,想着鳌鱼还可以做到狮头上去,于是就诞生了一只变异的狮头,狮子的角做成了鳌鱼的形状,叫做鳌鱼角狮。“做狮头的在佛山有几十家,足够现在舞狮的需求,所以现在我们都在往收藏、艺术性发向发展。”欧琦辉说,黎伟制作的狮头相比市面上用的狮头更加精致和细腻,随之而来的就是更重。“现在舞的狮头都是5-6斤,而且制作越来越轻便,而师傅做的狮头,最轻的都有十几斤。” 欧琦辉最怕的就是用传统的竹篾扎狮头的骨架。“竹篾很硬,而且有很多的倒刺,稍有不小心就刺到了肉里,需要用针来挑出去。”不过好在由于发展的需要,现在已经逐渐都选用了铁丝和钢丝来扎。“不过由于铁丝很硬,通常也都需要手指掰成自然的弧度,我的力气比较小,总是感觉很费力。”欧琦辉伸出双手,“你看,我的手指都变形了,手掌变得好粗糙,而且不能做指甲。”
愧疚 多种身份并存 陪父母孩子时间太少 “我学美术出身,师傅希望我在写色方面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慢慢地,欧琦辉掌握了狮头的基本技巧后,兴趣班的授课就由她来主讲。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欧琦辉的身份越来越多,孩子的母亲、美术老师、非遗传承人,她的身体开始吃不消,各种小病痛都找上门来,为此家里人开始劝她放弃。“家里人担心我的身体,让我不要再干了,当美术老师就挺好的,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和家人。”欧琦辉说,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甚至将父母、公婆和丈夫都叫在一起开会,“我和他们说,虽然我身体是很累,但是我的心里不累,我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你看我累,但是我越做越年轻越开心。”另外,她觉得要给孩子做个榜样,“想让我的孩子也为我骄傲,妈妈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梦想去努力的人。”欧琦辉说,能够坚持下来,除了自己的意志外,还有就是家人的开明,包括父母和家公家婆的支持。“扎狮头需要沉进去,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上午一下午,甚至都忘记了喝水,我婆婆就教我,让我定闹钟,比如隔半小时起来走动一下,喝口水。”为了能够陪孩子,同时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练手,欧琦辉将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比如早上上课前的几小时,下午5点放学后到6点前回家的时间,以及孩子们9点上床后的时间。 欧琦辉时常也会觉得有些愧疚,觉得自己陪孩子和父母的时间太少了。“我女儿2岁了,本该每天晚上我来陪她睡觉的,可是因为要学扎狮头,却由我妈妈代替了我。”欧琦辉说,看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她只想抓紧时间,加快进度学习,好多抽时间陪伴父母。 9岁的儿子,虽然并没有在她的影响下对狮头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但是也偶尔会跟班学习,不过儿子的想法却也让她感动。狮头还有一个难点是做眼睑,狮头的眼睛要会动,在机关的控制下灵活动起来,但由于都是手工做的,没有秘诀,所以只能靠经验来调,欧琦辉经常要调1个小时。“我儿子就说,希望他能够发明一个小科技,帮助我解决问题。”
教学 变着花样教授自费出版教材 扎狮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算是比较难学的一种。欧琦辉说,师傅当年从学到自己独立能扎一个完整的狮头足足花了8年时间才出师。“我学了4-5年才能够完整地扎一个狮头。”考虑到让小学生对狮头感兴趣并不难,但如何能够让兴趣持续下去才是最大的困难,欧琦辉想了很多办法。“学生年纪比较小,对三维空间理解不够,让他们扎并不现实,所以我就从画画的角度切入,先教他们写色。”欧琦辉说,为了让写色画花纹变得不无聊,她把各种花纹变着花样,尝试各种表现方式教授。譬如,教画眉毛时,将左右两边的眉毛分开画在油纸伞上;教画额饰时,给每人一个油画框画在里面,就成了一幅油画作品。“总之就是不停变换,让纹样的东西也变得有趣好玩。”曾经的一个学员小故事,也让她觉得这种方法成效显著。有个小学员家里挂了额饰花纹的油画,家里来客人随口问到这幅画。“那个小学生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这个是狮头上面的一种花纹,连带介绍了狮头文化等等,滔滔不绝。 4年累积下来,欧琦辉不仅有很多教学资料,而且总结了一套教学方法,2015年底,在铁军小学曾校长的建议下,她开始着手准备将自己平日的教学资料教案等整理归纳,系统化。“只有系统化才能记录传承,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且才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学习,真正让更多的人受益。”2016年,欧琦辉花了几万元自费出版了这本教材,目前铁军小学狮头艺术班的70多名学员使用的正是她编写的教材。教材用漫画的方式,字少,图片多,从欣赏狮头开始,逐渐深入写色、设计应用,然后则是教学生进行创新的创意狮头。
传承 用狮头文化影响学生了解更多文化 “埋下一颗传承的种子,静待花开。”这是欧琦辉的想法。“虽然已经毕业的这150多个学员中未必会有人真正从事扎狮头,但是难免不会有人学艺术,去创作,那么有一天他可能会在创作中加入狮头文化的元素。”她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在几千人中影响到2-3个人就够了。“而且这种传承的力量很大。”欧琦辉讲了一个小故事。当时还是第一届狮头艺术班,有一天一位陌生老人来探访欧琦辉,老人来自香港,是一位狮头艺术班学员的舅公。在香港时,舅公带着小学生去看街头舞狮,而孩子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给老人家普及了狮头文化和知识,让舅公大吃一惊,他就想到佛山见见这位传承传统文化的老师。“老人家70多岁了,他鼓励我说,我做的事情太对了,要我坚持下去。”欧琦辉很感动,一个学生影响了一个大人,她也感受到了来自小学生传承的力量。 欧琦辉说,这种传承另外一面则是以点带面,用狮头文化影响学生懂得更多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欧琦辉先教学员们画传统的狮头,而到最后一张,则教他们发挥想象,画创意狮头。5楼狮头工作室里陈列200多个小狮头,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学员们的作品。“狮头的寓意就是祈福、辟邪,一般孩子们都不会去学太多的四字成语,而当他们要做狮头时就会主动去了解更多。”凤鸣朝阳、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五谷丰登、世界大同,学生们的创作让欧琦辉时时惊叹不已,每个狮头创作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故事。 “比如五谷丰登,就是学生知道非洲国家很穷,吃不饱饭,然后创作出来,希望送给非洲的朋友。”而这件作品连同另外几个狮头,一同被作为赠礼1月份时送给了来自美国德克萨斯的访问团。“还有学生画了圣诞狮,希望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把祝福送给他们。”欧琦辉说,通过学扎狮头不仅让学生接触了佛山狮头文化,更以佛山狮头文化为基地拓展了更多的知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是,一名叫欧广源的学生创作的狮头就叫财源广进。”而另外一件画了非洲脸谱、印第安面具的作品叫做世界大同,也让欧琦辉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认识。“这个作品表现的就是文化的共通和交融,很大气,很难想象是一个学生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