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金兆梓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所作的贡献,可以说业界内无人不知,他不但治学严谨,治家也十分严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由此,金兆梓便把家风教育的重点放到了“爱国”二字上。教导孩子们多读些宣传文天祥、岳飞、戚继光等爱国将领们的书。经过多年的培养教育,金兆梓付出的心血终于在他的儿子金永祚身上产生了效果。
金兆梓膝下有三女一男,金永祚虽非老大,但作为家中的独子,金兆梓夫妇对他自然宠爱有加。金永祚1942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考取了国民政府的外交官资格,1948年被派往驻加拿大温伯尼领事馆,担任副领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呼唤海外游子归来:“前国民党反动政府驻外使领馆人员及前国民党反动机关派驻外国的外事机构和办事人员,都应该认清全国解放的光明大道,确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领导,立功自效,以求见谅于人民,实为至要。”在这种形势下,金永祚何去何从?问题尖锐地摆在他面前。
此时,金兆梓比他的儿子还着急。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祖国建设亟须人才。周总理的声明,就是党和国家对海外游子人才的呼唤。金永祚在大学是学习经济学的,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的人才。于是金兆梓给儿子写信,讲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好形势和光明前景,言明祖国需要之大义,希望他能早日归来报效祖国。
这时,金永祚已受聘于纽约一家由华侨经营的陶瓷厂任厂长,收入可观,生活殷实。一些朋友劝他留下来,还有的朋友劝他去台湾。可是金永祚却义无反顾,坚决听从祖国和父母的召唤,决心回国,一来可以孝敬父母,二来可以报效祖国。可是由于一些复杂原因,始终未能成行。
这期间,金兆梓却坐不住了,担心儿子归国情况有变,于是每个月一封家书,反复叮嘱和劝慰,不可动摇回国决心。真可谓“乡音声声鹃啼血,家书殷殷唤儿归”,可见其舐犊情深。经过几年的周折,终于在1956年10月,金永祚携夫人和孩子们返回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对他们一家的归来,10月9日《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刊发了消息,表达了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身处上海的金兆梓看到《人民日报》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提笔赋诗,长达75行,375字,详细记述了儿子归来的过程,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这首题为《金兆梓未是稿》的长诗,后来刊发在1956年12月11日的《文汇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