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大约的数据统计:中国的汉字有数万个,在常用的约6000个汉字里,中国人取名时,偏爱的不过百十个字。而大多数的女性名字里,“凤”字的出现频率位列前30名。也就是说,带“凤”字的名字数以千万计,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人口。
“凤”不单单是姓名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在各个领域,“凤”的身影也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可见“凤”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这除了与它的吉祥、和平、美好的寓意息息相关外,还与其神秘的源起、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自诞生起身份就与“龙”的比肩的地位有关。在历史流变中,“凤”,早已脱离了鸟的身份,而化身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图腾。“凤”在文化、生活、日用等层面的示现,可谓处处在在,在此不做赘述。
“凤”与邢台有哪些关联呢?邢台历史上是否曾经有过一个“凤族”的存在呢?
这不得不追溯一下,“凤”的起源。
从实证角度而言,目前考古文献里,最早的凤纹出现在凤形象陶杯上,简洁的几何线条勾勒而出,被称为“中华第一凤”,区别于我们常见的凤纹图案。时间距今7000年至4000千年,介于原始社会至六朝时期,载体为陶器、骨器。这一时期的凤纹,只是单纯的自然图腾崇拜,凤,也是太阳鸟的变体。或许也可以说,渔猎的远古时期,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影响了后世对凤的色彩“金色”的认同,比如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
“凤”有多神秘呢?据说黄帝都难得一见。
据《韩诗外传》记载,黄帝即位后,修德齐国,却未见过“凤”,于是请教天老。天老说,凤“五彩备举,鸣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唯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于是,黄帝沐浴斋戒,服黄衣、戴黄冕,凤乃蔽日而至。黄帝站在东阶纸上,面西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看,连黄帝见“凤”一面都不容易,需要有修身齐国治天下,需要整冠肃服礼乐才能得见。 无独有偶,我们熟知的成语“凤凰来仪”,出自《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舜帝在韶山演奏的礼祭乐《箫韶》,才引出凤凰起舞。在这个阶段,“凤”还是精神层面,是祥瑞的象征。这个吉祥意始终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诗经·大雅·卷阿》诗就描绘了凤凰在九天起舞翱翔的场景,“凤凰于飞,翙翙(huì huì)其羽,亦傅于天。”《说文解字》中说:“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大安宁。”
到了商代,凤纹出现在青铜器上,也见于玉器,这时已经成了身份的代名词,只是帝后专属。目前最著名的玉凤,就出土于殷墟妇好墓,以及其他凤鸟造型的古笄、打击乐器鸟纹石磬等。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之一。商王朝二十二任帝子武丁的王后。武丁有三位王后,即妣戊(妇妌)、妣辛(妇好)、妣癸(妇嬕),称之‘三配’。武丁的第一任王后妇妌,是井方(今河北邢台市)之女。殷墟卜辞中记录很多妇妌在商丘种黍的内容,足见她对农耕的擅长和重视,同时,妇妌也从事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足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则是其子太子孝己或祖己为祭祀她铸造的。“司母”即“嗣母”,也就是法定王位继承人的母亲。作为武丁‘三配’之首,在殷人周祭中与武丁配享,是三位王后中唯一一个葬入王陵的人物。试想,妇妌的身份和地位,其墓葬品怎会少了“凤”品呢?!遗憾的是陵墓早被盗窃一空,司母戊大方鼎也几经周折才被保存下来。
至秦代始,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自此始,龙凤走下神坛走进生活。帝王居所称凤城、楼阁叫凤阁、苑池称凤池,冠冕称凤冕、车驾称凤撵。也是从那时起,凤冠霞帔成为诰命贵妇的身份象征。唐朝大明宫正南门名“丹凤门”,是唐朝的国家象征,是大明宫中轴线的南端。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及举行宴会等外朝大典的重要政治场所。之后,凤纹流向民间日用器,更多情绪于吉瑞和祝福。我们今天常见的古琴琴腹,也有龙沼凤池之说。古琴曲里还有一首《凤求凰》,还因此曲引发了一场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公案。
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的主人公郯子,春秋时期郯国君主,少昊(黄帝长子,即少皞氏)的后裔。郯子见鲁昭公,宴饮间,昭公问他,少皞氏为何以鸟名为官名?郯子答曰:“那是我的祖先。”少皞氏时期,各部门长官以鸟命名。凤鸟氏,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这段对话记载在《左传》里。
据传,凤作为氏族或图腾,其缔造者是轩辕黄帝之妻嫘(lei)祖,《山海经》中为“雷祖”,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后世称“先蚕”(蚕神)。据说,黄帝统一天下后,创新部落联盟图腾——龙,嫘祖创造两个大鸟的图腾——凤凰。但这里有个疑问,现在所能查到的资料,嫘(lei)祖故里有盐亭说、有新郑说、有宜昌说,众说纷纭。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战国《世本·卷一帝系篇》:“黄帝居轩镜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那么,轩辕丘是哪里?轩辕就是《山海经》里的干山与言山;《诗经邶风·泉水》里:“出宿于干,饮饯于言”的所在,也就是今天邢台隆尧的干言山,这是历史定论。而邢台,历史上出汉锦的地方,可见汉代的邢台桑蚕纺织业已很发达,应该推断邢台的桑蚕纺织业兴起要早于汉代。所以,很有理由相信,黄帝农耕、嫘祖桑蚕的所在地邢台的可能很大。这也就理解了为何郯子说鸟是他们的祖先了。
再到商代时,玄鸟生商,商的图腾是玄鸟。玄鸟是什么鸟?一说是燕子,一说是凤凰。殷商在邢台的时间有129年。上世纪五十年代邢台尹郭的邢殷墟的发现就是有力的证明。以凤凰命名的地点,全国有很多,但邢台有个凤凰村,大家或许并不清楚,它就是今天的北小郭村,一直低调却古意盎然。而北小郭在尹郭的东南方向,直线距离不过三公里,属于邢殷墟区域范畴。
如果说上面的只是推测和联想。那么,十年前我看到了一个邢台发现的骨璜,骨璜发现时间是世纪初。上面有孔可以穿绳,正面有图案,似乎有鸟栖枝头,仰头鸣唱,极具美观和装饰性。就图案我问过很多人,直到有一天,一个甲骨文研究专家说这可能是凤鸟。那一刻,我突然有种雷击的战栗,脑海电闪而过,这或许就是“凤”图腾。或许,邢台远古历史上有神秘的“凤族”存在,只是一直不为人知罢了。可能是妇妌娘家井方家族,但商代时期玉已很成熟,用骨头作装饰品显然可能性不大。所以,时间应该早于商代,那是否可以推断为黄帝时期,其妻嫘祖在邢台的部族族徽呢?
记得《论语·子罕》上云:“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如今,“凤”图腾的骨璜出现了,那么邢台历史上的“凤族”也该面世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