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中的周公
近读《诗经》。其中的《下武》篇,有句“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度娘说,历代对此句的诸多解释争议颇多,诸般解释也多显得牵强而上下矛盾,有待商榷处颇多。私以为,这句诗与一人有关,那就是周公,且也有邢台的影子。何以?且听我细细道来。
《诗·大雅·下武》原文如下: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下武》属于周代宗庙乐歌,创作于西周初期。诗歌以赞颂周王功业为核心,反映周代德政传承的政治伦理,涉及成王、康王时期王权与治下诸侯的互动关系。该诗的前六句和后五句都比较好理解。唯有“媚兹一人,应侯顺德”一句,引发历代训诂的争议。
其他的训诂和矛盾点,这里不做一一列举赘述,百度词条上列得很清楚。这里特意拿出来说这句诗,是因为很可能是一桩很值得研究的公案,且对周初的历史文献研究有参考价值。
回到训诂,之所以有争议,其实矛盾点在于释读点有误。这个关键在于文字的含义应该如何释读。如果以今天的文字含义来注释古代,那显然容易引起歧义,或短缺错漏,甚至会错失根本。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媚,很多人解释为讨好或谄媚。当然“讨好、谄媚”是今天之“媚”的主要含义。但在古代,媚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褒义词。且是男女通用的一个词,形容仪态姿容之美好昳丽,气质品格之高华临风。比如:三国魏鱼豢《魏略》曰:“至于荀公之清谈,孙权之妩媚,执书嗢噱,不能离手。”再比如《新唐书·魏徵传》:“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再比如宋代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放在书法艺术上,我们常常用“遒媚”来形容。比如赵孟頫的书法就多遒媚,意思是外圆内方,圆融而有风骨。兹,这的意思。不多赘述。
应侯。有人说是应国的王侯,这显然极其牵强。在这里同样要强调一点,考古有个准则之一,就是“时间以近为准”。这个“近”,指的是离事物发生时间较为接近的文献准确性相对铰高。《毛传》云:“应,当;侯,维也。”也就是说,应,是应当的意思。侯,是维护、拥护、一呼百应的意思。所以,毛诗的注解是没有异议的。
我们再看“顺德”二字,《诗经·大雅·抑》云:“其惟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周易·升卦·象辞》亦云:“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意思是顺应德行而为之之意。
事实上,顺德,是两个词。顺,和顺、顺服、顺从意。德,自然有美德、德政、厚德之意。这只是字面义。在这里需要着重说一下“德”字。在释读古文和古诗词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现代词义来释读古字词,岂不知很多词义在流变中已经改变或萎缩,所以要遵循“以古释古”,才能更接近释古的真义。而这个“德”,远比我们认为的美德厚重得多。
首先,这首诗本身是歌颂周朝初期的帝王功业,千秋功德的颂体诗,上升到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那立意和内涵就远非普通义可以涵盖。
其次,《下武》诗中的“德”,应是《易经》和《道德经》中所云之“德”。我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出自《周易》。《道德经》里的“道”与“德”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道”是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和作用。万物以道生以德养。天地以德治理万物,滋养万物。人类只有顺应“道”,以“德”治来治理。居于道,用于德,才是《下武》里的“德”的应有之义,也符合全诗的主旨和内涵。
明白了这些词的含义,那这“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就比较好理解了。它的意思就是,多么美好的一代风流人物啊,顺应天道地德,施仁政得民心。这就与上文倡导的“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和下文的“永言孝思,昭哉嗣服。”“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你看,一代代风流人物(周王),德泽大地,永志孝道秉承天道,才能四海咸服,才能四方来贺,才能受天护佑,才能长治久安。
清楚了《诗经下武》里的这句诗的含义,那问题来了,周公的”顺德”精神有没有延续呢?
答案是,当然有!
《下武》一诗中提到的“三后”,就是指周初的三个帝王——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武王和周成王时期,尤其是周成王时期,政权后面站着一个重要的人物。没错,这个人物就是周公。就是“周公吐哺”的周公,周公解梦的那个周公,周公与桃花女的那个周公。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是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姓姬旦,也叫叔旦。是儒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古代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尚且年少,就以仁厚、孝顺而出名。周武王即位后,他尽心辅佐武王灭商。武王去世后,稚龄的成王即位。周公一边教养成王,一边摄政当国。在他摄政成王期间,为了招览天下贤才,常常“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礼贤下士之风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求贤若渴之心日月昭昭。
周成王时期,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乐,致西周呈现太平盛世气象。这些措施,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西周奴隶制政权,也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王成年后,周公又还政于成王。周公一生践行顺、德,行德政、施德治、敬德爱民,德被苍生。后世尊其为“圣人”。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视为周公所作。所以,《诗经·下武》一诗,明是歌颂周初王朝,实际上更像在歌颂周公一人。
周公的德政、德治和德民的思想和精神,在他的儿子姬苴(邢靖渊)身上得以继承、贯彻和发扬。姬苴(邢靖渊),就是邢侯,也就是周时期邢台的领袖。
周成王时期,武庚叛乱,周公东征井方(今邢台),这一历史史实记载于周初青铜器上。方鼎铭云:“王来正井方”,乙亥父丁鼎亦载:“唯王正井方”。之后,周公实行“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邢国是封国之一。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受封邢侯,都邢。受封仪式记载在《麦尊铭》,铭文明确记载了邢侯在祭祀中明志,此生效法父亲周公,治理邢国,拱卫周王朝。《邢侯簋》铭文也记载了之后周成王对邢侯的嘉奖。(青铜器以载礼、吉金铸史著称。青铜器的铭文多为几张册封、赏赐、训诰、追孝彰德之意,也有纪事比如征伐,契约之事等)。
事实上,邢国,一直担任着周朝中原门户要塞之责。周公当初征邢应该也有战略考虑。邢国,西临卫国,东临齐国,同时面对西北方戎狄多次进犯,并坚持守土抗衡戎狄五百年,使其不能入中原半步,有效地履行着屏藩周疆之责。巧合的是在两千二百多年后的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邢台升为顺德路。后来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顺德府,延至清末,至今邢台的清风楼上还刻着“顺德府”匾额。邢台以命名的方式冥冥中记载着“顺德”的余辉和延泽,遥遥呼应着周公的精神和思想,也无声地告知每一个邢台人,“顺、德”已是这方水土的地域气质,流淌在每一个邢台人的血脉里。
到此,我想不用多说,《诗经·下武》中的那一句“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大家也明白那“媚兹一人”说的是谁了——唯有周公一人,顺天应地,厚德载物,倜傥妩媚。他的名字,就是媚、就是德的代名词。他的治世思想和德政、德治、德民精神,从天下归心、儿子承继衣钵,再到后来的孔子等人的致敬,一路延宕之今。
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