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是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人物,其人物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传说可上溯到《左传》《春秋左氏传》《礼记·檀弓》《孟子》以及汉代《说苑》《列女传》等一些片段记载。
2024年11月19日,济南市《牟国文学》文友一行12人拜访了上王庄村的孟姜女非遗传承人范玉祥,并探访了其精心打造的孟姜女民俗博物馆,感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魅力,亲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一)
上王庄“孟姜女文化民俗博物馆”,坐落在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北靠齐鲁长城(章莱河水环绕至此),南邻茶业口村,东傍下法山,西接中茶业,是山东省备案的正规博物馆。此馆是鲁中地区面积最大,实物最全,物景最好,规格最高的场馆。
博物馆共分四部分:一是介绍全国各地孟姜女传说的分布区域;二是全国各地孟姜女传说基本内容、历史渊源;三是莱芜孟姜女传说出版物及与其相关的碑刻、文书、陶器、瓷器、铜器、木制工具等;四是莱芜孟姜女传说的视频资料;五是孟姜女传说的申遗资料及传承人有关情况的展示。
范玉祥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人。多年来,他致力于“孟姜女传说”的发掘、编纂与传承事业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懈的努力,让这一民间瑰宝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温柔善良、踏实能干、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
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
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喊,范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打躬施礼哀告说:“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范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
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两口见他一表人才,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给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那年月,兵荒马乱,三天两头抓民要夫,定了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老两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小俩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给抓走了!
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孟姜女实实地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
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
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
饿了,啃口凉饽饽;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儿。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着风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庙去了。破庙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龇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个年轻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顾不上这些了,找了个旮旯就睡了。夜里她梦见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学书,忽听一阵砸门声,以为闯进来一帮抓人的衙役。她一下惊醒了,原来是风吹得破庙的门窗在响。她叹了口气,看看天色将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尽,又觉得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歇脚儿,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是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房东大娘给她擀汤下面,沏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房东大娘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热得象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您走吗!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脚,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
老大娘一边掉泪,一边嘴里念道:“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天下的夫妻团聚吧!”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她打问修长城的民工:您知道范喜良在哪里吗?打听一个,人家说不知道。再打听一个,人家摇摇头,她不知打听了多少人;才打听到了邻村修长城的民工。邻村的民工热情地领着她找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
孟姜女问:“各位大哥,你们是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吗?”
大伙说:“是!”
“范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泪花谁也不吭声。孟姜女一见这情景,嗡的一声,头发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问:“我丈夫范喜良呢?”大伙见瞒不过,吞吞吐吐地说:“范喜良上个月就——就——累累-累饿而死了!”
“尸首呢?”
大伙说:“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的都叫填到长城里头了!”
大伙话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长城,就失声痛哭起来。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掉泪,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正哭着,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头。那么多的白骨,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记起了小时听母亲讲过的故事: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认尸。
她又仔细辨认破烂的衣扣,认出了丈夫的尸骨。孟姜女守着丈夫尸骨,哭得死去活来。
正哭着,自认为功过天高,自称始皇的皇帝,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巡察边墙,从这里路过。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领三军来到角山之下,要亲自处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见孟姜女年轻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秦始皇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又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去劝说,孟姜女死也不从。
最后,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得一头撞死这个千古一帝。但她转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报,黎民的怨仇没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强忍着愤怒听秦始皇胡言乱语。秦始皇见她不吭声,以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飞色舞地说上劲了:“你开口吧!只要依从了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金山银山都行!”
孟姜女说:“金山银山我不要,要我依从,只要你答应三件事!”
秦始皇说:“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说,这头一件!”
孟姜女说:“头一件,得给我丈夫立碑、修坟,用檀木棺椁装殓。”
秦始皇一听说:“好说,好说,应你这一件。快说第二件!”
“这第二件,要你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灵车后面,率领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
秦始皇一听,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个皇帝,岂能给一个小民送葬呀!“这件不行,你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第二件不行,就没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这架式,不答应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应吧,岂不让天下的人耻笑。又一想:管它耻笑不耻笑,再说谁敢耻笑我,就宰了他。想到这儿他说:“好!我答应你第二件。快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说:“这个容易!好,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给范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殡那天,范喜良的灵车在前,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真当了孝子了。赶到发丧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秦始皇可真乐坏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听“扑通”一声,孟姜女纵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见急了:“快,快,赶快给我下海打捞。”
打捞的人刚一下海,大海就哗——哗——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捞的人见势不妙,急忙上船。这大浪怎么来得这么巧呢?,原来,龙王爷和龙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见她跳海,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浪。幸亏秦始皇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二)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
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
(三)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周灵王二十二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
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逝世的人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
“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那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
到了明代,明朝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们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四)
据考证,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以后,是明洪武年间徐达主持修建的。而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
也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
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齐都盛行哭调,杞梁(后演化为喜良)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五)
“孟姜女哭长城”的版本很多很多。流传莱芜上王庄一带“孟姜女哭长城”,则是“孟姜女的十哭”,这个版本打破了其它地区的叙写方式,通过“十哭”,集中描写了孟姜女祭墓过程。同时,这一情节与戏剧中普遍演唱的“孟姜女送寒衣”也完全不同。
戏剧中孟姜女送寒衣时,尚不知其夫范喜良已故,故有“冬季里来雪化飘,孟姜女千里来送寒衣,途中受尽千般苦,但愿夫妻两相依”的唱词,而“孟姜女十哭”则是孟姜女于寒衣节祭奠范喜良并送寒衣的过程。
祭奠唱词:
一哭长城泪汪汪,点上那银灯裁衣裳。未曾下刀剪,为奴自思量,想起儿夫都没见面,惨坏了小姐许孟姜。 二哭长城泪纷纷,做完了那棉衣停绣针,搬着那容花镜,替郎试试新,如了奴的意啊,不称儿夫的心,对面落下龙头泪,眼前没有穿衣人。 三哭长城泪两行,清水那摆手下厨房,刀板一起响,擀上那一柱汤,待品滋味好,为奴尝一尝。尝什么好来俺品什么歹,两眼热泪我哭心怀。 四哭长城泪潸潸,身穿那一身白布衫,头戴那乌云髻,上罩雪花冠,白裙正八幅,麻绳三尺三,打扮起来白似玉,哭在长城泪不干。 五哭长城泪满腮,手托着棉衣出门来。来到荒郊地,寸步实难抬,脚踏荒郊外,凉风吹满怀,看见那长城十万里,一步一声哭着来。 六哭长城泪焦焦,手托着寒衣被火烧,左刮刮一地,右刮那右地飘,闻言恁说是男子到,就知道丈夫本神来到了。 七哭长城泪涟涟,伸手拔下那白银簪,就地划十字呀,又把那右臂揽,左手加浆水呀,右手分阴圈,圈里头拾了去,圈外头叩香坛。 八哭长城泪婆娑,叫声丈夫你听我说,若要不愿意啊,夜晚把梦托,再做那寒衣我宁改样,你不和我说和谁说。 九哭长城泪湿胸,来到万里齐长城,来在那长城岭,远看无人走,脚踏黄土地,阵阵西北风,不见儿夫在何处,两膝扎跪地流平。 十哭长城泪交流,日落夕稍哭梦求,磕头回家去,十步九回头,天下没处找这贤良女,哭到这里到了头。
从“十哭”内容看,是一个完整的寒衣节祭墓过程。而这个“十哭”的祭奠唱词完整地记载了上王庄一带的祭墓流程。由此也可以推知,十月一日送寒衣的习俗,在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源远流长。
(六)
从村民解学峰翻盖老房子出土的“孟姜女纪铭碑”,印证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由来已久,该碑是明洪武戊申年所立。
孟姜女,籍孟家峪也,其名由父孟姓母姜姓合二而成。闻秦一统六国,四海升平,齐长城南北战事不再,贸易频仍。城南王庄范友善与城北孟家峪孟诚信相识弥久,则成刎颈之交,是时二者妻皆孕,即指腹为婚。
翌年,果生男女,遂结秦晋。时值二九,欲完,然范友善之子范喜良为避天降之祸,无奈易名万杞良,赴幽州筑秦长城。月余,饥寒而故,掩于城体。可怜城墙之骨,犹春闺所梦之人。孟姜女思夫心切,以孱羸之身,千里寻夫至城下。闻夫故,恸哭感天,长城塌大段,遂露夫尸。孟姜女抱尸,万念俱灰,欲赴黄泉。然嬴政见其貌美,欲纳其为妃。孟姜女则誓死违拗,计脱魔爪,而后纵身东海,幸为渔人救,乃返故里,未久郁郁而终,葬于范田,竟圆同穴之梦。世人皆叹曰:真烈女子也。草夫野老感其冰清玉洁、笃情忠贞,亦为警后辈,故勒石纪铭,当万古流芳矣。
碑文中记载孟姜女传说情节,同时也完美地补充了“孟姜女十哭”的由来,即秦始皇东巡,听说孟姜女哭倒了长城,甚是愤怒,但又见孟姜女貌美,便起了色心。孟姜女起初坚决不从,后来为了安葬丈夫范喜良,便假装同意,并要求为范喜良修坟立碑、披麻戴孝。
秦始皇答应了孟姜女的条件,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孟姜女 却 以洗澡为由跳进东海,后被渔夫所救,伤愈返家,一病不起,郁郁而终,葬于范田,实现了与范喜良合葬的目的。最后这个情节情节特别重要,这是与各地的孟姜女传说不同之处,也为民间流传“孟姜女十哭”提供了依据。有了孟姜女伤愈返家这一铺垫,才具备孟姜女祭奠范喜良、送寒衣的合理性。
可见,“孟姜女十哭”与“孟姜女纪铭”石碑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传唱至今,一个保存现在,两则成就了孟姜女传说发源地就在上王庄。
(七)
在上王庄”孟姜女民俗博物馆”,文友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孟姜女的腊像和墙壁上的版面解说以及玻璃书厨里有关孟姜女的珍贵书籍。此外,还有非遗传承人范玉祥创作的孟姜女非遗画作,这让牟国文友大开眼界,感受到了孟姜女传说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
在观看过程中,传承人范玉祥详细介绍了孟姜女传说的挖掘和申遗、建设过程。他说,村里有块孟姜女的墓地,也是村民的圣地,每年都有人去上坟祭祀。
耳濡目染,我从小就收集了很多孟姜女传说的资料。担任村支部书记之后,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于是,就在村里建了一个村史展馆,展馆里有好多孟姜女传说和相关资料。我心里产生了建座孟姜女民俗博物馆供人欣赏想法,让孟姜女文化更好地传承。
在市区镇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开启了孟姜女文化申遗之路。我把所有孟姜女文化资料,一根头发一根汗毛都梳理好。我走南闯北,从敦煌到山海关,从宁波到铜川,甚至中国台湾。还去过韩国、日本等地,凡是有孟姜女文化的地方,我都一一去探访,通过考察、论证、查资料,都没有证据证明孟姜女是哪些地方的人。但上王庄这里有娘家,有婆家,还有墓地,更有口口相传的传说,有了这些底气,自称没有文化的我还到了中国社科院与专家讨论孟姜女。
面对专家提出的“你们申遗优势在哪里?”我当时说,“我们上王庄的孟姜女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群众基础好,人人都相信她,崇拜她,信仰她,孟姜女文化就是我们做人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家训,就是我们文化忠孝节义的代表。
他押了一口水和文友说,这些年走下来,仅车票就花了有五六万元,但是我并没有任何心疼,我觉着这些钱花的值得。
2014年11月的一个傍晚,我和妻子正在吃晚饭,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我急忙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时任市文化局局长亓祥云打来的,电话那端亓局长很激动,说报告我一个好消息,咱申请的《孟姜女传说》已成功加入国家非遗名录。这突如其来的喜讯,顿时让我惊呆了。
是的,我没听错。《孟姜女传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了,也就是说我历时十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当时激动的泪花瞬间从眼里流出,妻子看到我又惊又喜的样子,不解地问:“什么天大的好事啊,能把你激动成这个样?”
她哪能知道我的心思,我放下碗筷出去了。独自来到房子后面的山坡顶上,远望黄石关下的‘孟姜女坟,回想起这几年申遗路上的风风雨雨,情不自禁地再次流下了眼泪。
不知过了多久,我才回到家里,当时妻子早已熟睡。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翻来覆去地想,我这个在别人眼里头戴草帽,脚踩泥巴,拍打拍打浑身是土的农民,不就成了《孟姜女传说》传承人了吗?
为此,我还写了一首诗。 我亲过敦煌的沙漠, 我吻过浙江的宁波, 用心贴着铜川与山海关承, 虔诚地丈量, 通往国家非遗的路有多长! 最后几句诗,也是我毕生的心愿。 但愿心中的那棵常青树, 在非遗名录的沃土里开花、结果! 我相信孟姜女文化精气神滋补社会、脍炙人口、激励生活。
2008年9月,村民解学峰在翻盖老房子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石碑,拂去上面的尘土,见碑额上写着“孟姜女纪铭”。
解学峰随即报告了我。我请来专家,仔细对碑文上的字迹进行了解读。该碑系明朝洪武戊申年所立,碑呈长方形,高1.3米,宽0.7米,厚0.1米。碑文清晰地记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非遗”只是名号,我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建“孟姜女民俗博物馆”,经过4年奔波和努力,我收藏了306本有关孟姜女的珍贵书籍资料,其中,俄罗斯的1本,韩国的5本,中国台湾地区的6本;全国专家学者、硕博以上论文162份,戏曲影像42种,歌曲磁带21个,曲艺小品、快书杂坛12份,还有石刻、釜、陶器、民俗农耕等数百件。
有一次从网上发现上海图书馆有一珍贵史料,便想方设法花钱去买到,结果返程的车票没钱买了,亏了干企业的儿子范华健给邮去,要不回不来了。
范玉祥先生还对文友说,我建博物馆基本把我家底都掏空了,孙子的压岁钱都投到博物馆上了,没钱、没有名分干的事情,比有钱有名分干得更用心。我做这个事情,不为名不图利。我觉着人活着得给社会留下点什么。带着这种信念,从2015年开始筹建直到2019年开馆建成,接近800平方米的博物馆,当地政府只拨款67万元,其余的都是我自己筹集的,村里人很多都免费提供义务工,开始家里人不理解,觉着我是个小人物,没文化,成天往里面贴钱。
曾经的我让家人瞧不起,觉着是对家庭不负责任。原先老婆洗衣服都是掏我的口袋,我建博物馆后,老婆就不再掏我兜了。有一次布袋里有100元被洗了,老婆还反问,你还有钱?”
现在,博物馆渐渐有了名气,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慕名而至。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我一心一意地负责博物馆的管理,又是馆长,又是解说员。吟歌谣、讲故事、说快板书,讲解孟姜女文化成了我最重要的工作。村民称我为“文化支书”,妻子却称我是“文化疯子”。现在的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电费都是我自己交的。
对于未来,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好好地将孟姜女传说传承下去,现在儿子也是孟姜女文化的传承人了。儿子过年都会扛着火把子围着孟姜女墓地转,现在村里有了孟姜女文化节。
(八)
在探访博物馆的同时,文友在外边也观察了上王庄村周围的风貌。
这里三面环山,民宅是典型的鲁中山区石头房。北有中共泰山地委机关报《泰山时报》旧址,西有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兵工厂旧址,东有淄川县武工队的旧址。村落“依山就势”,中心街、古驿道,以及清代古井、古树、战国石臼、古泉、石碑石雕、石磨盘等保护完好,一看就知道是古村落。
此处不光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更重要的是红色文化集聚点,这里是鲁中抗战时期的指挥中心及机关所在地,被誉为鲁中“小延安”。当时上王庄村,有战时邮局、税务局、妇救会、医院等。目前,已有16处遗址被列为红色教育基地。更令人“震撼”的是,廖容标“菩萨司令”,在这里神出鬼没,令敌人胆寒;《泰山时报》记者方正的妻子王庆芬,从徂徕山女扮男装,单枪徒步,历尽艰险在这里找到丈夫;民兵烈士刘俊林,引敌寇入绝境而纵身跳崖,西火龙台从此易名“俊林山”。
(九)
此次探访不仅让济南市《牟国文学》文友,大开眼界,而且深刻感受到了“孟姜女传说”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非遗传承人在守护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所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
相信在非遗传承人范玉祥先生不懈的努力下,孟姜女传说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参加活动的有:济南市《牟国文学》主编田茂泉、诗人张道同、篆书大家杜照安、作家魏开安、诗人陈传彪、作家郭文京、五行山书画董事长崔传菊、五行山书画院院长付本银、五行山书画院付院长孙晓芹、诗人初保江、收藏家王国梁、作家温军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