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旬邑,一个地处繁华的东南海滨,一个是革命火炬点燃的西北县城,因为一个爱国华侨的故事而连在了一起。 ——前言
2023年7月,为纪念陕北公学在旬邑办学85周年,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拍摄了微视频纪录片《战火中的大学——陕北公学》,视频发出几天后,在“旬邑党史”公众号的后台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留言:“我的爷爷是华侨抗日英雄,曾经在陕北公学学习,我们在寻找他牺牲的地点,想得到您的帮助。”
经过进一步接触,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了解到留言的人叫杨正红,祖籍是福建泉州,现定居在香港经商。他的爷爷杨志民曾是一名菲律宾华侨富商,居住在菲律宾宿务市。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志民同张极生等5位华侨青年于1937年11月回国经多方辗转,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杨志民在陕北公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北晋东南根据地工作,后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不幸中弹,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块他热爱的祖国大地上,因牺牲地与安葬地成谜,他成为数百万无名烈士之一。
而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寻亲故事,还要从43年前说起。
1981年10月,时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副政委、江苏省建设兵团第三师正师职副政委安黛,经辗转多方打听,找到了杨志民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亭店村的祖宅,也见到了杨志民的结发妻子黄速治。据他陈述,杨志民曾经和他一起在陕北公学第22队一区队学习生活,在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杨志民还是他的党小组长,但据其他战友回忆,杨志民早在1939年的一次对敌战斗中不幸牺牲……
听到这一消息,等待了半个世纪的黄速治失声痛哭起来。原来1937年年底杨志民回国后,他的父母为了挽留儿子,便安排他早日成婚,希望他留在泉州生活。但是一心抗日救国的杨志民,经妻子同意后,还是在结婚第十四天凌晨,悄然离开亭店,1939年,黄速治曾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张穿着军装的相片,从此再未听到丈夫杨志民的消息。
从此,黄速治经历了漫长的守望。抗战胜利了,全国解放了,改革开放了……她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耗尽了青春,生满了白发。
随后,在安黛的联络帮助下,黄速治写信给时任安徽省总工会主席陈庆泉(曾在陕北公学学习工作),并转交给一份《请求调查落实杨志民情况的报告》,陈庆泉又将这份报告转交给泉州市民政局,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到杨志民生前所在部队番号以及在哪次战斗牺牲,但认定杨志民家属应按革命家属对待。
1982年泉州市民政局回复信
2010年6月21日,黄速治在香港逝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里,她始终坚持寻找丈夫杨志民革命线索,虽然他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四天,但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她的一生默默无闻,但却值得所有人敬仰,因为她的坚守,杨志民爱国抗日故事得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寻找杨志民革命线索的事情并未就此中断,杨棋龙(杨志民之子)虽然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但他始终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并通过购买书籍资料、查阅革命前辈回忆录、向革命前辈发出求助信等方式,寻找父亲杨志民的革命足迹。
近些年,杨棋龙因年迈体弱,追寻父辈革命足迹的任务又交到了杨正红(杨棋龙之子)的手中。杨正红多次写信到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侨联、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申请进一步协助调查杨志民革命战斗线索。同时利用网络,向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发出求助,希望更多人来了解关注爱国华侨的抗日事迹。
2023年7月上旬,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干部在接到杨正红的求助后,第一时间与杨正红本人取得了联系,详细了解了杨志民当年在陕北公学学习以及在山西抗日前线战斗情况,经过单位内部研究讨论,决定安排专人分别前往陕北公学总校旧址(延安)和陕北公学分校旧址(旬邑县看花宫村)搜集相关资料,走访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其次根据杨正红提供的线索,致电联系位于沁县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纪念馆,查找在1939年牺牲革命烈士中是否有年龄相近的归国华侨;同时安排党史干部通过旧书网购买《峥嵘岁月——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纪实》一书,查找爱国华侨在陕北公学相关史实。
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赴陕北公学革命旧址(延安)查找资料
经过长达半年的认真搜寻、考证、走访,可以证实当时有100多名华侨在陕北公学学习,他们分别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新加坡等国家,并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最早的华侨组织——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但或许是杨志民在陕北公学或山西青年决死队已改名,并未查找到关于杨志民的其他线索。
2024年3月初,旬邑党史干部秦玉龙趁着出差的机会,在深圳见到了杨正红,他向杨正红详细介绍了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近半年的查询结果,杨正红将自己和父亲整理多年的关于爷爷杨志民的珍贵资料交到了秦玉龙手中。
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在深圳向杨正红征集杨志民革命活动资料
“我奶奶没能等到去爷爷牺牲的地方看一看,我父亲八十多岁了,也盼念着!”杨正红请求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继续帮助查找爷爷杨志民革命足迹。
经过半年的搜寻以及在深圳的谈话,旬邑县党史干部们都被爱国华侨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和献身精神所感动,也被杨家三代人跨越八十多年的寻亲之路所打动。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更多人了解华侨爱国抗日事迹,2024年8月初,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何飞凡向杨正红发出邀请,邀约他赴旬邑、延安陕北公学旧址走访,重走先辈曾经走过的革命足迹。
8月15日,杨正红不远千里来到了革命老区旬邑县。这一天,是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79周年纪念日,为了保卫祖国山河,无数革命先烈抛家舍业、无畏赴死,浴血奋战14年,卢沟桥上的硝烟已散,但曾经的苦难和牺牲不能忘却。在看花宫村陕北公学旧址,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井佩,向杨正红详细的介绍了当年陕北公学办学的火热情形,在一帧帧图片面前,在简陋的校舍里,在年轻的抗战学子影像前,杨正红眼里泛起泪花,他亲眼见到了爷爷生活过的学校,仿佛听到了黄土地上当年爷爷响亮的抗战口号;摸着木板床,听着播放的当年歌曲,仿佛是简陋冰凉的午夜宿舍,爷爷火一样青春模样映在心头;那二十岁阔绰的南洋富少,放下儿女情长,放下堂前父母,依然赴国难,就是在这所学校里挥洒了青春的汗水,之后走上了抗日的前方。杨正红久久难以平复内心,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杨正红在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与党史干部交谈
为了表达对所有抗战先辈的缅怀和思念,一行人又驱车赶往了马栏革命旧址,这里曾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首府所在地。在马栏革命英雄纪念碑前,杨正红敬献了鲜花。他说:“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我站在这里,不仅在缅怀我的祖父,也是代表了对所有抗战先烈的怀念,是他们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9月初,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通过公众号发出了短视频《从香港到旬邑:一场跨越三代人的寻亲之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时的杨正红已经回来了泉州祖宅老家,他满含热泪看着那熟悉的画面,似乎又看到了爷爷当年不远万里,走在黄土高原蜿蜒山坡上,去追寻真理、报效祖国的青春身影,那份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将世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