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咸丰县首届“唐崖工匠”李正福在表演干龙船。(李维君 摄)
2019年4月23日,唐崖工匠陈绍祥手工制茶。(李维君 摄)
2019年4月29日,咸丰县首届“唐崖工匠”庹先军在工作室精雕细刻。(李维君 摄)
2019年5月3日,咸丰县首届“唐崖工匠”谢明贤展示吊脚楼模型。( 李维君 摄)
2019月3日,咸丰县首批唐崖工匠谢先华为学员讲解泥塑石雕技巧。(李维君 摄)
万桃元和他制作的吊脚楼模型 (李维君 摄)
在湖北省咸丰县革命老区,有一批能工巧匠,他们身怀绝技,专注于某个领域,潜心钻研,几近痴迷;他们毅然坚守,不为名利所惑,生活清苦也不贱卖手艺人的尊严;他们无私奉献,带教传承,让“老手艺”焕发出无限生机。他们把“老区精神”与“工匠精神”一并传承,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唐崖工匠”之名, 是咸丰县实施“唐崖人才五百工程”的一个缩影。
匠心筑梦,人“敬”其才。劳动节期间,笔者对部分“唐崖工匠”进行了专访。
一、绝活
咸丰县曲江镇湾田村一栋吊脚楼前,63岁的万桃元在忙着赶制吊脚楼模型。
万桃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选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栋吊脚楼既是万桃元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和展示厅。
“现在修建吊脚楼居住的人家少了,但收藏吊脚楼模型的却不少。”万桃元小心翼翼地对接榫卯,深怕接头折断或者破损。
一个模型价值好几万元,通常按1﹕20的比例进行浓缩,柱头木枋一样都不减少,制作工艺跟建造房屋差不多。 万桃元亲手制作并被人收藏的吊脚楼模型超过二十件,村民口中的“万木匠”已是远近闻名的“万大师”,多次接受央视采访。
土家吊脚楼属全木质结构,建造过程中不画图纸,不用铁钉,全凭掌墨师心脑运筹,立柱和横梁榫卯穿插斗拱成型。2011年,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万大师”的成名与文物修复有关。2008年,咸丰县文物部门组织修复蒋家花园,那是一座被称为鄂西地区最大的标准对称性吊脚楼花园建筑,其中一根“冲天炮”难倒了很多木匠。万桃元听说这件事后,出于好奇心和好胜心,只用一天时间便将腐朽的柱头换了下来。随后,万桃元又担负起严家祠堂两根破损横梁的修复替换重任,获得主管部门认可。蒋家花园和严家祠堂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桃元凭着一手绝活,成为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同样靠修复文物声名鹊起的,除了“万木匠”,还有“谢岩匠”。2015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唐崖土司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虽说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但许多地方仍不尽如人意,需要修缮。常年在唐崖镇(时为尖山乡)彭家沟村打石碑的谢先华被推举为土司城遗址修复的首选工匠。谢先华通过近一个星期的走访思索,把土司城的三街十八巷定格在大脑之中,牌楼、皇坟、张王庙几处景点的修复方案也成竹在胸。3个月后,由谢先华任掌墨师的土司城遗址修复完工,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如今,漫步唐崖土司城, “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牌楼雄伟壮观,“耕、读、渔、樵”石刻栩栩如生,很难看出修复痕迹。1994年,湖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咸丰召开,谢先华用32天时间将民运会吉祥物白虎图腾雕琢成一只鲜活而略带夸张的白虎,呈现在民运会开幕式上,引来嘉宾喝彩,并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以谢先华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唐崖石雕也因此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咸丰县城楚蜀大道桃花源旁边一栋普通的民房内,根艺大师何平与弟子何艺经常为一件工艺品的打磨探讨到深夜。何平说,“把作品当幺儿盘(方言,培养、呵护的意思),做好手艺、做好中国好手艺,是何氏根雕长期秉承的理念。”
咸丰何氏根雕第九代传人何平,拥有“中国根艺美术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楚天名匠”、“荆楚工匠”等诸多头衔,但更看重作品的内涵质量。“力求原根形态与人工技艺的巧妙结合,观之美不胜收,抚之光润如肤,闻之暗香隽永。”从艺三十多年,何平的根艺作品被省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和收藏家收藏,并两次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在业内有着良好声誉。
唐崖河奔流不息,世代居住在沿河两岸的咸丰各族人民不仅在木作、根艺、石刻等方面留下了精湛的技艺,还在茶叶加工、咂酒酿制等方面创造了独门绝技,甚至涌现了一批现代工种如石材检验检测、电能计量检定的技能大师和技术能手。
去年底,咸丰县委县政府对25名“唐崖工匠”进行命名表彰,其中吊脚楼建造和木工制作类7人,茶叶加工类3人,根艺雕刻类5人,岩石雕刻类5人,竹艺编制类1人,其他综合类4人。
二、坚守
何氏根雕材料仓库,随着卷帘门的升起,一大堆奇形怪状的树根呈现在眼前,它们或大或小,却各具特色。在仓库楼上,是何氏根雕的“展厅”和工作室,数十件作品摆放在房屋四周,错落有致却略显拥挤。“这些宝贝疙瘩,几乎花费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积蓄。”何平说,曾经有好心的朋友劝他,不要过度操劳,将这些作品和原材料作价处理,过一个闲适的晚年算了,均被他婉言谢绝。何平选择坚守,甚至甘愿清贫——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建造一栋高规格的吊脚楼,将其作为工作室和展厅,让这些作品在本地安个家。
跟何平一样,咸丰唐崖三雕堂的“堂主”庹先军也在执着的“坚守”。入伍当兵,退役打工,40岁的庹先军历经多个行当之后最终返乡创业,选择祖传的根雕木作。他在县城杨泗坝租赁房屋,装修成工作室和展厅,潜心雕琢每一件作品,以根雕陶冶情操,养家糊口。“虽然收入不高,但内心充实,毕竟这是自己喜欢的事业和人生价值的体现。”稍有空闲,庹先军便兼修书法美术,或者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找灵感。
自从唐崖土司城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起,家距土司城不足十公里的谢先华就在想一件大事:如何把自己的石雕艺术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他将原有房屋进行改扩建,让家人开办农家乐和民宿,还辟出场地建成“唐崖石刻工艺传习所”和“农事体验馆”,木质吊脚楼的外观、青石铺就的场坝、本地鹅卵石镶嵌的文化墙,还有手工制作的石头用具和工艺品,配以“土道家”和“谢岩匠”的招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我师傅对石头痴迷一辈子,好多人都喊他谢岩匠,却不晓得他叫啥名字。”谢先华的徒弟、一并授予“唐崖工匠”的肖传军说,坚守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本领,就在电脑刻字全面普及的今天,仍有一些客户点名要手工雕刻,哪怕工钱贵一倍也不在乎。肖传军坦言,真正的细节和个性风格,只有手工才能体现,这就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和坚守。
黄金洞乡麻柳溪村是咸丰县有名的吊脚楼群落,居住着多名修建吊脚楼的大师,荣获首届“唐崖工匠”称号的谢明贤和姜胜健便是其中的代表。长期以来,他们把吊脚楼营造技艺发挥到极致,不仅用于住房,还拓展到风雨凉桥、亭台楼榭,完全变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黎家湾吊脚楼群入口,一栋木质牌楼巍然挺立,两边立柱分别悬挂“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展示厅”“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匾牌,这是年过古稀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明贤去年6月在文化部门支持下自筹资金近两万元建造的一处“景观”。展厅内,多件吊脚楼模型做工精良,设计简约而富有灵性,其中一栋还内置水车碾槽等物,拨动拨盘,水车便在吊脚楼上转动,发出的吱呀之声让人勾起儿时的记忆。村委会主任姜胜泽感叹,要不是村里几位老木匠的坚守,麻柳溪不可能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