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承
每隔一断时间,万桃元和何平就要到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去上几天与吊脚楼营造技艺和根雕有关的课。
“职院的领导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专门设置课程,还建有实践基地,让我们这些传承人现场教学。”万桃元只读过小学,但在吊脚楼建造方面实战经验丰富,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超凡。他经常将一些关键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甚至出口成章,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受到表彰的“唐崖工匠”大多年事渐高,一些老手艺正面临失传。咸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村花背篓”代表性传承人徐海成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即使学会了也很少做。“毕竟,外出打工挣钱仍然是年轻人维持生计的主要出路。”
“干龙船还好点,咂酒酿造后继乏人。”年过八旬的土家咂酒酿造技艺和干龙船的传承人李正福老人是州政府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曾经接受过央视经济频道《是真的吗》栏目专访,对咂酒酿造技艺的传承表示堪忧,“五糯的原材料难找,规模酿造难度大,投入与产出不对等,需要专门的机构介入。”
这个春天,制茶大师陈绍祥和几个徒弟忙得不亦乐乎,“几乎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订购手工茶”。陈绍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从事茶叶生产和加工,制作的手工雀舌曾在农业部组织的比赛中获过大奖。“有市场,有钱赚,就有人学、有人钻,也就不担心传承的问题。”目前,长期跟随陈绍祥一起做茶的有近十个人,有的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制茶经历。
咸丰县委政府表彰的首届“唐崖工匠”大多与非物质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吊脚楼营造技艺直接关系咸丰干栏式建筑之乡的复兴,石刻石雕则紧扣武陵石材之都建设,制茶工艺更是对应了“三茶一药一猪”的主导产业,根艺竹编则彰显咸丰的生态文代底蕴。
“工匠精神就是对技术的传承、钻研和创新,对工作的专注、坚守和奉献,尽力把每件事做到极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咸丰县国电公司电能计量检定技能大师刘彬,几经下岗、现在咸丰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湖北省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计量检定股负责的全县惟一拥有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资格的罗方祥等“工匠”均在受访时表示,“唐崖工匠”是一种荣誉,但更多的是对“工匠精神”的敬畏。
咸丰县高度重视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通过“非遗”等多种途径构建传承保护体系,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现已在黄金洞、唐崖、曲江、清坪等地建成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基地、唐崖石刻技艺传习所、板凳龙传承基地,同时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和活态展演活动,大张旗鼓宣传“唐崖工匠”。
“领导越是关心我们,我们肩负的责任就越重。”万桃元、谢先华、何平、谢明贤、李正福、官昌明、庹先军等多位“唐崖工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愿意无偿传授自己的技艺,“不论是办班讲课还是现场教练,不要一分钱的报酬,只要有培训场地、有人安心学习,我们包起盘缠来教都没得问题。”
让技艺传承、让作品传世,咸丰“唐崖工匠”的价值可取、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