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聊斋俚曲重现悠扬
俚曲是流传在淄川一带的古老民间俗曲。当年,蒲松龄据此挖掘整理出《迓迓油》、《玉娥郎》等15个曲牌,创作了《聊斋俚曲》。史学家称,《聊斋俚曲》可与《聊斋志异》相提并论,是蒲松龄的又一文化贡献。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被誉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 ,自清代至今已传唱了三百多年。2005年成为“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又被收录为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人仍不知俚曲为何物。为了不让这一文化瑰宝失传,淄川区在聊斋城内兴建了古色古香的聊斋俚曲茶座,蒲松龄第11世孙、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免费为游客演唱。游客在品茗之际,欣赏那透着古朴纯真、悠扬动听的旋律,仿佛又回到了三百多年前的诗情画意之中。
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淄川区和淄博市先后成立了聊斋俚曲艺术团。许多民间艺人更是热情高涨,蒲氏后裔蒲先明整理出版了《聊斋俚曲集》,年逾八旬的吕佩琦、农家大嫂郭爱枝等众多爱好者也在街头巷尾以演唱俚曲为乐事。为广泛弘扬聊斋俚曲戏,多年来,艺术团走进高校、农村、社区、军营和厂矿企业,将《聊斋俚曲》唱到社会各个阶层。为促进《聊斋俚曲》的传承和光大,淄川区实验小学将聊斋俚曲课列为校本课程,由艺术团的俚曲老师教课指导,课堂中表现优秀者,被选入学校聊斋艺术团进行重点培养。2015年淄川聊斋俚曲艺术团开展文化惠民下乡,披星戴月走了近3000公里路程,48名演员为百余个村居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把《聊斋俚曲》的神韵艺彩撒遍了淄川大地,《求骂》、《带着奶奶做新娘》等广受群众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