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播报
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再设计
2023-11-06 12:35:25
来源:育英智汇
作者:刘玉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一、背景分析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本章节包含多变的天气、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和世界的气候四部分。从内容上来看第一节出发点在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以多变的天气为主要内容,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分别从天气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第四节又以气温和降水这两个要素为基础,回到世界的气候这一主题。在整个内容结构中,呈现出区别与联系。其中,气温和降水在其中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学习天气的延伸,又是了解气候的基础。

    从学习过程的进阶来看,对天气的学习以及概念的区分是本单元思维的起点,而气温和降水这两节除了内容承上启下,重要性还体现其所蕴含的地理技能。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涉及了地理数据统计图表的首次出现,其读图、析图、描述变化的方法和步骤是学生一次重要地理技能的进阶。而第三节气候中对于气候统计图的大量应用则需要学生在会读、会判的基础上又一次对比、归纳、说明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内容和技能的进阶。

    同时,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考察中也多在日常情境背景下展开分析与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实际体验、感受相联系,引导学生形成从地理视角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本节课的地理方法、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判断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现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制,提高生存能力。

    二、课标要求与对比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将原有的课程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要求,在保持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更加明学了主题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两版课标的表述对比如下表所示:

    气温的分布表述中,新课标在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基础上,多了“描述”和“简要归纳”分布特征的要求;在气温的变化表述中,调整为 “阅读”气温数据和“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要求,体现出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和数据读取-转化应用的地理实践力。

    在学习内容后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表现水平的要求。教学提示对主题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和具体过程进行了建议,有利于将主题学习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在此明确提出要利用各类资料,从情境中引发问题,再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任务,促进学生再任务中领会和建构知识。学业要求则将学生在主题学习后所能达到的学业表现进行整体描述,有利于根据学习要求的表述,有效测查学生的学业水平;也与教学提示形成呼应,体现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形成“教-学-评”一致的教学实施过程。

    三、教材对比

    1.不同版本对比

    2022年新课标修订后,目前还没有拿到新教材,因此依据课标先对常用的人教版、中图版和湘教版教材进行了内容编排的对比,见下表:

    2.不同学段对比

    四、教学实践

    1.设计思路

    第一,对比不同版本教材能发现中图版教材在情境创设、教材图片资源、设问方式上的明显优势,这也是符合课标理念下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资料和素材,从情境中引发问题,解决问题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建构知识这一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此加以借鉴。

    第二,中图版和湘教版教材将气温的变化放在活动和复习中,且文字说明并不是很多,结合实际经验和数学学科学习,能推断出学生具备此部分内容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结合人教版清晰的概念文字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结合中图版的情境和设问促进学生读表、绘图和问题的延伸思考。

    第三,气温的分布要引导学生联系等高线的判读,自主尝试判读、分析等温线,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适当补充活动内容的问题和阅读材料,设问过程更加凸显逻辑性,促进同学段内容的联系和贯通,适当为高中学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情基础

    生活经验:近期气温变化明显,学生对气温变化已有一定的生活感知经验。且现在的学生足迹遍布各地,对世界各地有一定的了解和进一步认识的兴趣。

    探究基础:数学学科前期学习过坐标系的相关内容,与本节图表具有一定相关性,具备一定的绘制并读取气温变化数据的基本能力。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已有初步了解;第二单元学习了等高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等温线特点的能力。

    认知障碍:1.对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和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概念和计算方式不清晰。2.对南、北半球和海洋、陆地的气温变化差异不了解。3.气温分布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归纳并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3.课堂实践

    【气温的变化】

    情境导入:结合选择生活化的情境导入,由着装的选择引入气温变化规律的探究。

    观察变化:以人教版文字材料为基础,设计问题链:观察思考记录的气温数据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记录的间隔和周期观察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数据是如何获取的?用哪些数据描述气温的变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教材,在此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了解气温的观测,初步了解均温和温差的相关概念。

    探究实践: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方法。首先创设具体情境,提供南、北半球和海洋、陆地不同地区的出行计划及气温统计表格,请同学结合气温变化规律给出着装建议。接着通过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教材阅读,进行气温曲线图绘制、判读实践,强化概念及计算,并在生活情境中应用。整个过程在方法指导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学生的实践应用,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部分遇到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充分锻炼绘图能力,没有像教材一样给出分配好的纵坐标,而是让学生能真正根据数据特点讨论确定。对于本校学生,简单的描点不能充分的激发潜能,学生具备自主确定纵坐标的学习能力。

    引导归纳:针对本节课的难点—结合气温曲线图判读气温数据,描述并归纳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采取“讲”、“听”、“问”三位一体的交流与归纳方式:“讲”的过程评价学生是否准确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否能准确判读气温数据并逻辑清晰地描述气温变化、是否掌握准确计算均温和温差的方法、是否能结合气温的变化,根据穿衣指南选择到达当地时合适的着装。结合学生绘制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问”为什么不是正午而是下午14时气温最高?为什么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结合学生绘制的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问”两个地区的年气温变化曲线图,有什么差异?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适时的提问启发,引导学生从读图观察变化到辨析原因的思维提升。这样通过“讲”强化概念理解、计算和实际问题应用,通过“听”梳理与总结,通过“问”引导原因辨析,提升思维。

    【气温的分布】

    情境导入:生活中的问题,候鸟生活的展示,引出学生对避寒区域的思考。

    温故知新:联系本学段已有内容,复习判读等高线图的一般方法,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等高线图的读图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提取登高线形状、走向、极值分布、数值变化等要素。

    规律探究:判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气温分布特点,探究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具体设问和步骤:1.读图名、图例;2.描出20℃、10℃和0℃等温线,说出等温线的大致走向;3.找出1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区域;4.说出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趋势;5.归纳整体的分布规律。学生按照要求观察、描画,描述极值区域和变化趋势,归纳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整体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差异,提示:色彩、等温线数值、疏密、弯曲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南、北半球的气温分布差异。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初探
·下一篇:无
·相见欢·母校七十五周年(组图)
·育英九届部份校友 75岁生日在母校聚会(组图)
·徐特立三不要的家规
·水调歌头·中秋国庆长假
·育英校友会2023年第一次会议(图)
·《鹧鸪天》乡愁词序
·习近平主席考察我的母校:北京育英学校(组图)
·习近平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 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 向全国广大少
·颐和仲春有感
·兔年元宵节有感
中直育英同学会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直育英同学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直育英同学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直育英同学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