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背景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印发,各学科新课标中新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描述,进一步细化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学生通过义务教育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进行整体刻画。基于我校初中四年制课程的特点,我校现阶段采用的是自命题的形式进行阶段反馈。随着新课标以及中考新政策的出现,我们在进行自命题工作时需要思考以下几点:如何借助阶段练习有效检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增值情况,依托数据反馈更好地引导教学,促进“教—学—评”的有机衔接,让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凸显我校初中四年制学段的优势。基于此,初中学部王国明主任牵头成立了“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项目组,我非常荣幸加入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与各位老师一起共享研究之乐。接下来将具体谈谈我们一些探索的历程。
二、探索过程
(一)“双向细目表”的迭代更新
结合初中学部自命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不断地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学习研究”、“规范成果”和“成果试行”三个阶段。
首先是学习研究阶段,面对之前自命题工作中数据反馈不全面,各学科细目表的不统一等问题,项目组老师们将研制一份科学化、规范化的“双向细目表”为第一阶段的核心工作。结合《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研究报告》学习并了解到学业质量表现的分析如下图一,从中不难反推出一份阶段练习中“双向细目标”应包含的内容。不仅如此,项目组特邀顾问欧阳红霞老师结合自己在区里项目组的实践给各位老师做了高位引领的讲座,欧阳红霞老师也提出了如何制定一份科学、规范的细目表,范例如表一,给项目组的研究方向定下了基调。
图一:学业水平考试质量报告
表一:化学学科命题双向细目表
阶段二规范研究成果阶段,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项目组老师们达成一致,为了让后期的数据反馈更为全面,一份较为规范的“双向细目表”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题号、分值、题型、分类、知识主题、能力类型、学习表现指标,如下表二。项目组的各学科老师代表们自2023.1—2023.2,历经多次研讨最终形成了初中学部校本化的规范化“双向细目表”,见图三,为今后进行自命题工作提供了样例。
表二:数学学科校本化双向细目表模板
图二:项目组的研讨历程
图三:各学科“双向细目表”样例
阶段三为成果试行阶段,2023.5进行期中练习反馈时,初中学部联合项目组与各年级教研组共同协助,进行了首次规范性命题工作,在各个教研组长的帮助下进行了细目表工作的上传以及数据分析等工作,各年级各学科全面铺开进行了网阅以及阶段反馈的总结和分析,为学情监测以及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指导意见。
(二)阶段反馈与学情分析
阶段性练习后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借助数据进行学情检测与反馈,结合双向细目表的制定,借助网阅平台教师们可以直接从平台上获得更为多元的数据,可以从宏观以及个性化的学生上得到更为全面的数据,以下图四为例,可以从各题得分、知识点得分以及素养能力得分上得到更多精细化的数据结果。
图四:多元评价
通过数据的跟踪与分析,教师可以更为及时、精准、高效地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从总体数据趋势来分析诊断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从个体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从而实现精准把控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成效。
图五:阶段练习中的学情诊断
以上图为例,为本次数学阶段练习后的数据,在基于知识点、学科能力的对比图中多方位反馈学情。再结合细目表中的内容,这几道得分率低的题目所涉及到知识点的是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在陌生复杂的情境中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综合考查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本学期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整个初中阶段学生代数领域的难点。面对中学代数领域的难点内容,应该充分发挥四年制课程的优势,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在解决二次函数综合问题的能力,在新授课时适当的设计与此相关的情境问题,让部分同学能够初步具备借助代数推理、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相关的能力。接下来将以此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学情诊断数据指导教学,我以《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一课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尝试。
(三)针对问题的教学改进
1.教材与课标分析
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这一章是整个初中函数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标中提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能画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能确定相应自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处理等核心素养能力。因此本节课最终确定为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式学习,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二次函数的建模思想,发展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基于教材例题进行真实情境的问题设计
教材中关于二次函数在拱桥问题中的应用是以探究3的形式呈现的,直接给出了水面宽度以及拱顶离水面的高度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如图六:
图六:教材中的探究例题
张鹤老师在《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研究报告》中提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立足学情,我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如下的改编和设计,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2.1.1问题呈现来源于生活情境
课上出示生活中桥的图片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借助视频说明了抛物线形拱桥在生活中存在的优势,以此达到问题情境来源于学生生活,问题探究真实有必要的一个效果。
图七:真实情景下的问题引出
2.1.2 问题探究来源于学生兴趣
继续出示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图片,提出开放性问题“如图,为一座抛物线型拱桥,现将抛物线形抽象出来,结合此图可以探究哪些问题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如“抛物线形状的桥所对应的表达式是什么;桥下行驶的船的最大高度(宽度)是多少;如遇到洪水会有什么变化” 等问题,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与二次函数相关的驱动性问题。
图八:真实情景下的问题提出
2.1.3 问题解决回归生活
在学生提出抛物线形状的桥所对应的表达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后,我及时的追问学生“若想知道该拱桥所对应的抛物线解析式,你打算怎么做?”。其实背后是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拱桥形状)—数学问题(抛物线解析式的确定)—生活问题(如何获得关键数据)不断转化的一个过程。首先欲求拱桥形状的表达式需明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抛物线上一些点的坐标信息,这本身就是一个将平面上的点的相对位置明确化的抽象过程。那么点的坐标如何获取,在生活中是比较难测量或者收集到的,继而将问题回归现实生活,在真实情境中可以测量的数据是哪些呢?学生自然的会想到借助测量仪器得到拱顶离水面的高度以及水面的宽度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是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回归生活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更加趋于真实情境下的建模历程,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由何而来。
(2)改变例题中的相关数据
教材探究问题中水面宽度为4米,拱顶离水面的高度为2米,如图:
图九:真教材中例题的问题
教学中将这两个数据进行了调整,变化为如下图,原因是这个数据会更贴近于真实场景中拱桥对应的宽度和高度,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创设更加真实,同时也是为学生接下来所要探究的船过桥洞、水涨船高等问题做铺垫,让驱动性任务更加连贯,达到一课一场景的目的。
图十:基于教材的问题数据变化
(3)改变例题中的问题
教材探究问题如上图探究的是当水面下降1米是水面宽度的变化,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首先确定抛物线的表达式,继而通过确定y的值来求解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为多少。而我在教学设计中调整为问题提出来源于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图十一:真实情景下的问题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