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校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师生近7000人;成立了育校教育集团,包括万寿路、紫金长安、西翠路、航天四个校区及密云、延庆、大兴三所分校。这一切,是育英人始终牢记并践行校训“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的学习目的
1.对于教师而言:新时代背景下,“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就是爱惜教师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做“四有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将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自身的教育才华体现在学生身上,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位育英学子都成为“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
2.对学生而言:“好好学习”就是树立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心社稷、勇于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为此,每位育英学子都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努力成为有胸怀、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为将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为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奠定基础。
3.对于学校而言:“好好学习”就是认清形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一支敬业乐学、善于改革创新的教师队伍,把育英学校真正办成“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中国名校”。为此,2016年,学校进一步阐释了育英教育品质:在关注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前提下,更加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更加注重发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一位学生追寻属于未来的自己!
(二)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此,学校做出如下探索。
1.基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理念。不论是办学宗旨还是办学使命,工作原则还是培养目标,校风还是教育品质,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基础上,育英学校通过构建自己具有逻辑感的课程哲学,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学校课程建设起到了具有渗透性的方向性指导作用。为了将抽象的课程哲学形象地呈现在学校师生面前,育英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上进行探索。在整个校园环境改造建设过程中,以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注重学校文化的传承,注重对学校育人目标的指向,注重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不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让校园充盈着高品质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公园里的校园”。
2.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即由传统学习方式“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转变。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基础上,遵循教育部、市区课程改革精神,育校梳理学校课程结构,进行课程建设,构建了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全校学生综合发展。其着眼点是变革学校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品质,让学生连续地、更好地发展。育英课程体系引领着育英人从课程视角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使育英学校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
3.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思维而教。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与之一脉相承的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近年来,我们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以日本的人口基数能产生19名日本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类奖项,令日本成为欧美国家之外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而以我们的人口基数来讲,获得者少之又少?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思维”。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探索,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思维上有所改变,广大教师经常以自己的学科教学为例通过OA办公系统分享自身对于思维培养的看法。学校组织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教学观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学校也形成了特质学生培养团队,在基础学习之外,鼓励同学们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及时在公众号进行发布,利用好宣传平台让更多的学生理解并获得启示,让同伴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学生去思考、去学习,让思维之花不断绽放。
(三)丰富的学习路径
作为父亲,毛泽东非常疼爱孩子,多次教育他的后辈,要向生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一次,他对侄子说:“你们的政治课主要是讲课,光讲课能学习到多少东西?最主要的是要到实践中去学习。” 同时还讲到“我过去在抗大讲课时就是把讲稿发给学员,上课时我只讲3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提出问题,我再进行解答。”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可见毛主席对学习路径的理解是丰富的,是多元的。
近年来,育英学校尽己所能,不遗余力的创造条件,为师生搭建了丰富的学习路径。
1.环境文化建设: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达成育人目标,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非常用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教育元素植入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英雄墙让同学们理解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汉字墙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校园里毫不设限的开放书架让同学们随手就可能打开自己为之付出终生的兴趣大门……
2.课程文化建设:
我校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育▪英课程”体系,加大课程资源建设的步伐,使语文 3+3 课程、英语 1+1 课程、高中选课走班课程、小学段课程、经济学课程、棋类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丰富的兴趣选修课为例,从甲骨文到英语趣配音,从数学之美到物理实验探究,无不希望学生能更广泛地定义学习,从书本之外的世界去发现学习对象。
除了学校和老师的“给予”,我们更鼓励学生勤动脑动手,为此,学校给学生搭建了丰富的平台。大学先修实验室、高铁实验室、国学书院等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第4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刘静嘉同学就在化学先修实验室中完成了若干化学实验探究;我们为昆虫爱好者刘开泰同学建立了昆虫研究实验室,通过观察昆虫习性,记录一手数据,他有了自己的新发现,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同学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努力探究;育英大讲堂活动开设至今天,让众多学生通过讲堂表达和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
3.活动文化建设。在众多学校活动中,最具有我校特色的,要数跨学段的交流以及“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了。每年9月的校园寻宝乐活动让小学生和中学生都参与进来,大孩子看到弟弟妹妹竟也有了对他们天真无邪的羡慕与感慨,更加珍惜自己的花样年华;若是穿着蓝校服的中学生和穿着红校服的小学生在校园相遇,哥哥姐姐则会自动礼让。高二年级的小学段课程,为了让学生习得工作技能,获得对职业的了解,更是学会对劳动者的尊重,我们利用十二年一贯以及校园岗位多样的办学优势,给学生一周时间去体验“工作”和生活。高二学生或精心备课后做起了小学生的老师,或整理图书馆里有人乱拿乱放的图书,或凌晨五点就来到学校食堂准备食材、给同学们盛饭和收拾碗筷,或蹲下来给学校的树木穿上冬衣,或每天弯腰打扫卫生……通过这不一样的“学习”过程,同学们深感老师、食堂师傅、保洁阿姨等工作人员的不易,多一分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多一分对自己的约束以带给他人更多的便利,这样的学习又哪里是书本知识能够直接带来的呢?目前,我们这样的活动正在常态化,比如单独在思敬楼的静嘉班需要自己打扫厕所,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天中午的学生食堂都有志愿者在收拾餐桌和餐盘,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学到做人的道理。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则是全校各班级“过日子”的常态。班级不论有多少同学,每一位总能在“不一定”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说“不一定”,一是因为岗位类型不一定,老师或学生总能发现你意想不到的“岗位”,从心理联络员到班级星探,从图书管理员到公众号美编,各有特色,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二是因为任期短,岗位轮换快,每位同学不能只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做庄”,还需要尝试其他工作内容,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的孩子在多种岗位履职中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工作、管理能力,让班级充满爱,让校园充满爱,也希望他们走上社会后,让社会充满爱。
在育英学校,教师的学习路径也是丰富多元的。学校从四个视角进行课程实施。一是教材研究为切入点;二是课堂研究为核心,三是教学常规与教研机制研究为路径;四是以学习效果研究为反思点,在此基础上,做好学校课程评价。上述四个视角,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对此,学校构建了外引内培、以研代训工作方式,即引入一批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力度,强化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反思和探究。例如,学校对全体教师特别指定专业书籍,要求教师阅读并且定期交流分享,比如《教学七律》《教学过程最优化》《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为思维而教》等。学校还打破了过去长期遵循的教师培养模式,相继组建了多种学习型组织,每年暑假进行封闭式研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鲜土壤。尤其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引导和组织交流学习心得,扩展教育视野,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此外,为了激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改革原有的教学过程与结构,学校规定如何开展教研活动;每年每位老师都要上研究课,每学年进行评教评学。尤其是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学校确立教学模式运用时的具体操作标准和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推广。
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校训的丰富内涵
(一)“好好学习”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此外,霸权主义虎视眈眈,这些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他曾深刻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与此相连,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寄予厚望,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1952年到现在,68年过去了,如果说,在刚刚立国的50年代,“好好学习”更多的是蕴含了毛主席对人才的热切期待,那么如今,“好好学习”则强调了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当前“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纵观育校的文化理念,不论是文化环境建设还是课程建设,我们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建立并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倡导“祖国、真理、责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让学生珍惜校园生活的美好,追求属于未来的自己。
(二)“好好学习”是中华民族学习精神、进取精神的总结与传承。
2013年3月1日,习主席提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习主席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好才能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其实,习主席本身就是“好好学习”的典范。他到梁家河下乡时,带的最多的就是书本。有时候上山干活,兜里还装着一本书。中间休息的时候,他就拿出来看。晚上也经常点着油灯在窑洞里看书。2020年世界读书日我们看到了“习近平的书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
重温毛泽东主席对我校的题词,回顾学校走过的教育历程,“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的校训指导着学校不断创新发展,走向辉煌。让我们铭记领袖的殷切教诲,在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