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夭折的下乡壮举
接下来,我哥哥和虞琴结婚、生女,过起了工作不很顺利,经济不很富裕却也还算平静温馨的小日子。然而世事难料,将近二十年后,他们离了婚,又各自组成了新的家庭。我这次的博文,本来是因着一些人对我哥哥的毫无根据的诋毁和指责而发的。一发竟不可收,写了这么多。我哥哥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文革初期是什么状态,我觉得已经说清楚了。虽然还有很多故事,可面对前后两位嫂子,这个话题不能再往下写了。敬请各位博友谅解。
换个话题再闲扯几句吧。
我哥哥是64年的高中毕业生。他中学六年都是在8中上的。学习虽不算顶尖,也还不差吧。在机关大院里,他是孩子头;在学校里,他是学生领袖式的人物。在8中这样一个有名的重点中学就读,又是高干子弟,上哈军工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是在刚上高三时,我哥哥和班里的10个同学决定要向邢燕子、侯隽、董家耕学习,上山下乡!整个高三期间,他们都没有复习,天天忙着联系下乡的事。据说北京市连宣传材料都准备好了,要树王鲁军这个典型。在高考的前10天,上面来人找到他们,说是革命青年应该服从革命的需要,应该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要求他们参加高考,并要学校指派老师帮助他们复习。
10天后,他们10个人考得都不好。哈军工是没希望了,我哥哥接到了重庆一个军事工程院校的录取通知。当时也挺高兴的。没想到,过了几天,又接到通知,那个录取取消了。我爸爸的秘书去交涉,人家说是本系统的首长的儿子把我哥哥顶了下来。那时,像我爸爸这样的副部级干部,北京有的是,只好认倒霉了。
接下来,我哥哥又收到了一个专科会计学校(现在的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他不想去,就又去找市里的有关人员,想去下乡。人家说,考不上大学再下乡,事迹不感人了,他们不打算宣传,也不打算组织了。最后,我哥哥留校了,在8中当团委书记。他们那10个同学,一个也没考上大学。差一点,我们知青先驱的名单上就会多一个王鲁军的名字了。
(本篇是回答博友的问题。)
三、万岁,高三(2)
“北京八中1987届高三(2)班全体同学,缅怀恩师。班主任王鲁军老师一生坎坷,却始终乐观积极。他教书育人孜孜不倦,不仅从学业上,更从人生的思想上,培养了我们。我们愉快而丰富的高中生活,为我们中间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方向。我们那厚厚的一本班日志,也成为了电视连续剧《万岁,高三2!》的故事原型。教师节来临之际,再次缅怀王老师,愿他的精神长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是他高尚品质和精神的传人。”
——上文摘自网络
父亲倒台之后,我哥哥团委书记不能当了,就去了校办工厂。我哥哥毫无怨言,把满腔的热情、抱负都灌注于新的工作中。他不仅加班加点,干普通工人的活,还千方百计地规划经营,把个小小的校办工厂办得风生水转,红红火火。他还去过郊区学农基地,在那里,他也是一头扎进工作,连家都很少回。
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中学教师没有几个出身好的。如果家庭有问题就不能上讲台,学校就得关门了。在师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我哥哥走上了讲台,教语文、教政治、当班主任。
上面所引的文章,就说明了学生对我哥哥的肯定。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我哥哥王鲁军是个大好人!
谨以此文纪念我早逝的哥哥!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