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九五八年九月考入育英学校的。
那时学校每年级有三个住宿班,一个走读班。我们家在离育英不远的中央农村工作部大院。所以我肯定要考走读班,而且我对学校并不陌生,我二姐闫一宏(闫锁凤,第五届、14班毕业)在育英上学时,曾带我去过几次学校。
那年大约在六、七月份 ,姐姐们带着我去参加走读班入学面试。老师先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是识别颜色、图形,认字,做10以内的加减法算术题等,记得我当时并没有很紧张,只是乖乖地傻傻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几周后,在学校大门旁的墙上,贴出了录取学生的名单,红色的纸上用黑色的毛笔写下几十个名字,我和姐姐们一眼就看见了我的名字——闫彬,它出现在第二位,我高兴地说,我要上育英小学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小学的愉快生活。一年级时班主任是王惠民老师,二年级至三年级是袁老师 (记不清名字了),她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和蔼可亲,非常优秀的老师,由于她们的付出,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启蒙教育基础。
我从小就喜欢跟着哥哥姐姐们唱歌, 因此在音准、节奏方面 有些基础,教音乐的汪树良老师颇赏识我。一九五八年最后一晚的学校庆祝元旦联欢会上,经汪老师悉心地辅导和推荐,我非常荣幸地站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表演了独唱, 「小兔子呀真美丽,长耳朵呀白肚皮,蹦蹦跳跳 ......,好像......做游戏。」歌名现在完全记不得了!
联欢会后,汪老师又带我去乐器室,由当晚来学校采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叔叔阿姨为我录音。在随后的两年中,我几次 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独唱录音,并参加了电台举办的少年儿童合唱团的几次活动。有一次活动很晚才结束,是冬天,天已黑了,电台还派辆小卧车送我回家。还有一天,之前我听说学龄前儿童节目----小喇叭中的小叮当并不是小朋友扮演的,而是一位26岁姓吴的阿姨扮演,她是用了童声器,使声音达到清脆悦耳的童声效果,我向电台的阿姨提出想见吴阿姨,她说,不巧,当天吴阿姨不在电台,我遗憾不已。
五十年代,「小喇叭」的听众主要是学龄前儿童,而「红领巾」的主要听众是较大些的少年儿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五十年代末准备做一个新的栏目叫「向日葵」,主要听众为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该节目出台前我也参与了少年儿童合唱团 为该节目首播所准备的合唱曲的练习,出台时间应是1959~1960,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取消了该栏目。
(1960年演出剧照,由李刚同学提供)
育英学校有个传统歌舞剧《兔妈妈种萝卜》,表演这个节目的同学,分舞蹈和伴唱两部分,兔妈妈由一个同学扮演,另外十个同学分别扮演两个小田鼠和八个萝卜。担任伴唱的有十几人,从1959年秋天起我就被选入伴唱队。 学校常外出表演此节目,在59年(或6O年)北京市小学文艺比赛中还得了第1名。1960年秋,扮演萝卜的同学有空缺,汪老师让我补上,由于我个子较高,被指定扮演第2个萝卜。
入冬,我们的节目被选中,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当时电视台没有录影的设备,表演都是现场直播的。我们到了电视台后,换衣服、化妆等忙个不停,演播室内暖气不给力,我们又穿的很少,可能因年纪小,身体火气大,倒没觉得冷,演出的兴奋盖过其他所有不适。电视台的叔叔叮嘱大家,表演时不要越出一块大地毯 ,镜头范围只是这块地毯,地毯前有一个大电视屏幕,同步显示地毯上的活动,我们 表演时就可以从这个电视屏幕看到自己,这是即场表演,不得出任何差错,大家十分紧张,都认真地做好自己的角色。当年有电视机(黑白)的单位和个人十分稀少,估计没有多少电视观众看到我们的表演,记得那次扮演兔妈妈的是比我们高一级的大姐姐哈吉娅,她是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小姑娘,我们班的同学李刚(李五五)扮演其中一只田鼠 ,裴小台和我都扮演萝卜,至今想起这段经历都很得意,啊!我也曾经上过电视呢!
(1959年六一儿童节与裴小台合影)
1961年2月我随父母搬到了西安,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育英小学。但学校的一切经常浮现在脑海里……整齐明亮的教室,连接教室的风雨走廊里挂着米丘林等科学家的画像,音乐教室里的钢琴,小、中、大操场和风雨操场,大礼堂和秋天礼堂墙上爬满的金黄色的枫叶……
(1987年4月我和二姐重返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