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油坊远景
张家油坊门墩
张家油坊前门墩
张家油坊残垣
张家油坊局部
张家油坊是民国时期永昌县五坝村一带大户张廷帧的榨油作坊,位于祁连山下,流沙河左岸,这座堡寨黄土夯筑,坐北面南,有角楼、门墩、出廊房、油坊等主体建筑物。1936年1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部地方工作队在张家油坊院发动群众组建红色政权,经会议选举,五坝村苏维埃政府诞生。五坝村苏维埃政府主席柴国连,委员何应元、刘殿虎。五坝村政权为配合红军打马敌作出了贡献。这座古老的堡寨历经风雨沧桑,虽显颓败之像,然而它向世人诉说着一段红色故事。
1936年11月18日,红西路军先头部队途径永昌县八坝地区未做停留直抵永昌县城,红五军亦相继到达,短暂停留后开往山丹,红三十军所属部队驻守在八坝、七坝、六坝、五坝所有村庄。红30军进驻八坝一线,坚守堡寨房舍,阻击尾追之敌马家军外,政治部还派出宣传队在驻守村镇要道墙壁上张贴布告、刷写标语、散发传单、宣传红军的宗旨、性质、纪律、任务。红军部队严明的纪律,用实际行动感召外出躲避的群众返回家园。
几天后,红军驻守的八坝陈家东沟、七坝柯家庄、何庄、杨家楼庄、左庄、刘家当铺庄和五坝一带柴家磨庄、李家西沟庄、宋庄、张家庄等10多个村庄,30军部派出宣传队宣传发动群众,了解民情的同时,发现培养了一部分群众骨干。11月下旬,红西路军总部派来负责建立地方政权工作黄部长一行四、五人来到五坝村,在五坝村大户人家张廷帧油坊内发动群众,为组建村政权作准备。几日后,黄部长一行再次来到五坝村,根据此地村庄零落,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地方贫困,群众集会不便的现实情况,召集地方群众和已培养的骨干分子在张家油坊开会,正式组建包括(八坝、七坝、六坝、五坝)一带的村级政权。张家油坊是开间1.1丈,里径2.2丈7间大房子,粗樑高柱,结构结实,里面的主要设施有蒸锅、油樑、石笼、绞盘、油井等。张家油坊因其出油率高、油质好,在当地比较有名。这座油坊空间比较大,一次能够容纳上百人开会,地方工作队就在此处召开会议。经群众选举,柯家庄农民51岁柴国连单选五坝村苏维埃政府主席,七坝何家庄农民何进元、李家西沟农民刘殿虎为委员,村政权办事地点暂设在张家院内,后因为战事需要搬迁到五坝村王家新庄。五坝村政权成立后,黄部长给村政权委员们下达工作任务,要求进一步团结发动群众,大力配合30军供给部,地方工作队动员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上支援红军,保障八坝前沿阵地作战部队的粮、油、肉食、草料供应和其他方面的支前工作。
起初,红军部队所需粮食采取向当地群众乃至10多里外南坝永安、武威炭山堡一带群众购买的办法加以解决,因群众生活本来就十分困难,无法保障购买需求,而大户人家又将大量的粮食隐蔽转移不向红军提供。为解决部队急需,五坝村政权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大户人家隐藏粮食物资的地点,向红军提供情报。在红军武装部队保护下,村政权先后打开张廷帧五坝油坊内储存的二、三千石粮食,近万斤清油以及其他物资,发动群众人背、畜运,运往军供给部。之后,陆续打开八坝一带柴自文、梁长年、陈吉高、陈登海,五坝柴家磨庄柴国新、王开明,南坝西校张七老,永安堡王永隆、刘海儒等10多个大户的粮仓、夹屋、地窖、征集没收了大批粮、油,暂时缓解了部队吃粮的困难。村政权把这些粮食除了保障部队外,还将部分粮食用于救济困难群众。为解决粮食运输困难,村政权发动群众采取人力背运、畜驮的办法,运送到粮食加工地点。为解决八坝前沿阵地作战部队吃面粉问题,村政权动员家里有石磨、石碾的群众给红军加工面粉。红军部队人多,做饭锅灶不足时,群众主动腾出自家锅灶让红军做饭。
五坝村政权建立后,不论白天黑夜,地方群众为红军行军、作战当向导、抬担架、搞支前往返奔波。七坝刘战喜当向导,抬伤员直达永昌县城。驻守在八坝的红三十军某部要去执行作战任务时,柯富寿等地方群众带路直抵水磨关王家新庄。陈家南庄徐家有等人给红军带路去武威炭山堡一带大户人家搞窖子,征集物资。八坝王中德、陈吉录在红军撤离永昌西进时,带路直抵民乐县红水、张掖一带,失散才回来。红军撤离永昌时,当地优秀青年杨德、范吉玉等1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随部队踏上西进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