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袁永涛,男,汉族,生于1963年6月,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系专业,先后在永昌一中、永昌三中从事高中英语教学20多年。后从事《永昌县志》编撰工作,后调入永昌县委宣传部从事红西路军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再调入永昌县旅游局和金昌市委文明办,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成立后,被组织部门调入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专职从事红西路军史研究工作。目前是省委命名的红西路军史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天下骊靬》,在港台澳地区引起轰动。2014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西路军鏖战永昌》专著。先后下“中国共产党历史网”、“甘肃省委党史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15年被永昌县委县政府授予“永昌县首批届拔尖人才”。
回忆红军进入永昌县城的情形和为红军做皮活的经历(十)
我家原是永昌县城,住在东街靠近东城墙的榆树街门。我对红军初次进入县城时的有些情况还是了解的具体的。
一九三六年农历十月初五日,中午时,从东城门进来几个陌生的外地人,侦查打听了县城内有没有国民党的军队、民团以及政府人员和官吏们的逃跑情况后很快离去。当时人们也未加注意。到下午,人们很久传说的共产党、红军队伍突然来了。红军到来前,有消息传来,数百名城内外的群众自发集结于东门外邬家油坊、财神楼跪的站的等待迎接、围观红军进城。不大的功夫,红军果然来了。红军骑兵先头人骑,见到道路两旁的人们,立即下马,扶起了群众。人们对红军的第一印象就是红军带人热情、和蔼、军容整齐、军纪严明,其次是衣着单薄破烂。
红军进城以后,当晚大部分宿营在车马店、油坊、庙宇等公共场所。第二天后陆续到来的部队人多势众,县城内外,各家各户住得满满的。即便是住在群众家中的红军指战员总是让老百姓睡在炕上,他们挤在地铺上。老百姓第一次见到了红军是一支好队伍。
红军供给部到县城后,为了尽快解决部队人员衣着单薄,补换冬装,但布匹很少。为了抵御严寒,为红军人员做皮衣、背心,红军供给部和新建立的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们配合起来,号召发动群众,支援红军。雇请了在县城内七、八家皮坊的皮匠工人为红军做皮活。我父亲杨瑞和我父子俩首先被雇请,接着又雇请了县城内的几家皮坊的匠工。他们是鲁国忠、鲁松年、张五、赵六、王东善、刘皮匠等十几人,集中到我家拾掇锥子做活。盛器不够,我们在红军的带领下到乔家油坊抬来了七个盛油用的大木桶,连同我家原有的四只木桶用来泡羊皮。皮张缺乏,红军向县城内外各店铺和地方群众购买,后来也有从乡村地主家征集的,绝大部分是赶来地主老财的羊群宰杀后,皮剥下送给我们加工,肉食供给部队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