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袁永涛,男,汉族,生于1963年6月,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系专业,先后在永昌一中、永昌三中从事高中英语教学20多年。后从事《永昌县志》编撰工作,后调入永昌县委宣传部从事红西路军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再调入永昌县旅游局和金昌市委文明办,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成立后,被组织部门调入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专职从事红西路军史研究工作。目前是省委命名的红西路军史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天下骊靬》,在港台澳地区引起轰动。2014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西路军鏖战永昌》专著。先后下“中国共产党历史网”、“甘肃省委党史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15年被永昌县委县政府授予“永昌县首批届拔尖人才”。
红军进城时的永昌民团(九)
一九三六年阴历十月初,永昌县地方民团的团总是刘兴业(县城南赵家庄人),队长祁福贤(小坝人)。那时的地方民团共有二百人左右,我也是地方民团的团丁。团丁虽然住在县城,但实际上是一区(原城郊一带)的民团。团丁全属于一区的青年人组建而成,民团的住址是城外西南角三皇庙(解放后拆除,现南关汽车站斜对门)。当时的民团装备很简陋,没有枪支弹药,只是每人手有一枝长矛或者一把大刀。
这时,县城内还驻有马步青的一连步兵,连长叫马华英。
红军进城的前夕,旧政府县长段永新及部分职员,闻到红军已到凉州的风声,早已逃走,县城内的商业字号、地主老财关闭了店铺躲避。部分市民也准备了干粮出城投亲靠友,去到乡下、山中隐蔽。一时情况紧急,形势混乱。
就在阴历十月初四(阳历十一月十七日)下午二、三点钟,民团更感形势紧急,随即从三皇庙搬到城内西门十字当铺大院(县体育灯光球场旧址)。四个城门在前几天已经封锁。当天黄昏,团总刘兴业,队长祁福贤把我叫去,安顿了两件事:一是红军来一旦进城,我们守不住,马华英的步兵先撤,撤退时步兵对空放一枪为信号,从北门撤出;民团等到步兵撤出后,再出西门;二是团总、队长今晚有要事,立即出城,因城门已封闭,准备麻绳从墙上攀下去。不到半夜,便选择了西南城角的光墩子处把他们两人吊出城外。当下,我也意识到他们要逃跑了,把他们放出城后,我打听马华英步兵连的动静,他们也早已留出城了。随即,我开了西城门,民团团丁出城各自逃奔,我的家就在西门外,当即回到家中。直到后来,我才听到马华英的步兵连,就在团总、队长出城的同时已出了北门,然后去到东寨二坝伪区长杜富堂的家中,红军来时又冲散了这股匪兵。拘捕了伪区长杜富堂,直到红军西进后,在新城子西湾宦家庄发现杜富堂的尸体。
次日,即阴历初五(阳历十一月十八日)上午红军先头部队(骑兵)进城,驻军和民团一枪未放,早已逃之夭夭,不战而散,红军顺利攻克永昌县城。
旧政府的县长、部分公职人员已逃,唯有一科科长张天佑(群众称张老夫子,河州人,即临夏人)、三科长李斋庭未逃,后被拘捕。二科长尹继武(张掖人)携带部分白洋、大烟土起先躲避到西门外穆二爷家里,数日后又逃跑了。
红军进驻永昌县城的四、五天后,听到在凉州西四十里铺跟马家军队伍打仗,不久马家队伍继续涌到县城四周形成了包围圈。
城东、城西一带是祁明山旅,指挥部设在杨家烧坊庄子(现小坝);城南面一带驻马禄旅,指挥部设在地主周之甲的庄子里;城北校场山、武当山一线进驻韩起禄旅;还有河沟、元山子、沿沟滩也驻守马禄旅一部和马彪警备旅。
红军在永昌县城驻守了四十余天,起初、北海子一带的水磨在红军手里,把征集来的小麦、禾禾加工成面粉供应红军,但到后期北海子一线高地被马家队伍占领,数十盘水磨遭到封锁、拆卸,红军吃面粉单靠驴拉小磨已不能接济,只好煮小麦、豆子囫囵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