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科学教育旨在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以上三者均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政策、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相互契合。
政策聚合:多项政策均以人才培养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整体方案。2021年修订的《教育法》将劳动教育纳入法律范畴,2022年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指导劳动课落地实施。上述政策的共同指向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是研学旅行的首个专项文件。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公布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评议结果,教育部教材局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些都是推进研学旅行的具体举措。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
2021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指出,“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与科学教育从多个角度出发,聚合在人才培养的大目标下,政策契合点在于:注重动手实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反思,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论耦合:在育人功能上有多个共通之处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科学教育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上内在耦合。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底层逻辑,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功能。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兼具德育、体育、美育的育人功能。
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一体化设计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同时涉及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
三者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劳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各类劳动实践项目是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科学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在提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方面,三者既是重要的育人内容,也是重要的育人方式。
三者均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亲自体验真实世界的劳动过程,增强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实地调查和研究,感受科学、人文知识与现实的联结,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科学知识,锻炼操作技能,提高思维能力。三者均注重接触真实世界、了解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在动手实践中综合育人。
三者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劳动教育在劳动中育人,劳动过程中需要互帮互助、团队合作。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集体行动,要会倾听、尊重和信任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参加实验和研究,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三者均以任务为导向,在完成任务中促进成员互动,提高协作能力。
实践融合:各类实践活动和项目贯通互补
在具体实施中,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和科学教育的结合点是实践,围绕实践项目和实践方式深入探索可以实现三者在融合中的贯通互补。
一是在研学旅行中同步开展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组织学生走进场馆、实验室、生态园区或实践基地,走向田间地头、山川河流,亲身接触工作场景,亲自体验生产过程和科学研究活动,在大自然、社会场景中观察、体验、学习和成长。
二是通过综合性项目实现多领域融合,在项目中融合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和科学教育。注重问题导向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观察调研和实践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动手体验、实地考察和科学实验来解决或回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