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第六届研学旅行发展大会暨红色研学综合实践座谈会在蓬溪县召开。会上,与会代表们开展“红色研学面对面”圆桌论坛,紧紧围绕“红色研学”、“农文旅三者如何助推研学旅行的发展”、“综合实践教育是时代所需”、“构建研学之城,拉动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极具启示意义的火花和灵感层出不穷。
“红色研学面对面”圆桌论坛|“红色研学”
本期圆桌论坛围绕“农文旅如何助推研学旅行发展”议题展开分享。
当下,研学旅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一种融合了教育、文化、自然与旅游的独特旅游方式。全国旅游标准化专家、全国红色旅游智库专家、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国与行业同仁展开第二场专题座谈。
刘惊铎(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原主任、生态体验教学理论创始人)
“多元文化”曾经是人类的大趋势,也符合对当今社会文化形态的概括。客观上,越是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文化,越是具有世界多样性的文化。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把它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文化特色,也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有标杆性的、生态多样性的“文化丛林”。
郑湘晋(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山西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协会会长)
从教育的视角,研学应该是先“知”后“行”,最后上升到“情”。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它的核心就是教育。以“德智体美劳”的“劳”为例,在农业研学基地需要先树立学生们对劳动的认知,然后通过有强度和量的行动,实现情感的提升,建立对土地、人民、国家的热爱,真正起到劳动育人的作用。
李玉先(教育部教育装备与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全国图书馆协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任)
我们的研学工作是围绕“五色”展开的。什么是“五色”?第一是红色,这个大家都懂的,今天开的这个会就是红色研学;第二是古色,指的是历史传统文化;第三是金色研学,指的是农业研学;第四是绿色研学,指的是低碳环保;第五是蓝色研学,指的是科技。当下,作为“五色”之首的红色研学,大部分讲的都是历史中的红色基因,但是不要忽略了我们还有当代的红色基因,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它离学生群体的距离更近、氛围更感人。比如就在十几天前发生的这场水灾,冲毁了“北煤南运”多段铁路线路,截住了带有学生研学团队的三趟列车。期间我们的公安干警、医生、老师临时成立党支部,组织一千多人有序撤离,并且引领动员学生们共面时艰。这会是他们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是当代红色研学的重要举证。
吕宗海(石家庄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学校校长)
研学旅行是一种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的教育,是一种广义的教育,它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所以,第一是需要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形成共鸣,融通助推;第二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时候要强调的是课程意识,我们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课程观,同时兼顾考虑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任务,如此研学的内容才能更加丰富;第三要将研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情景、真实任务、真实问题形成完整的项目体系,然后进行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实现研学质量的提高。
王昕(北京翠微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
当下,我们公司的内容主要聚焦“一老一小”。“小”的方面,就是亲子研学和家庭研学。目前,我们在全国打造了一些基地,以及跟一些基地合作开展研学活动;“老”的方面,则是康养旅居,比如我们所在的蓬溪就是非常适合做这些内容的。也非常感谢组委会搭建的这个平台,希望能和更多机构和基地方沟通交流,建立合作,共同把城市美好的一面推广出去。
母彦碧(四渡赤水纪念馆党组副书记)
四渡赤水纪念馆从2017年7月9日建馆以来,延伸出了17个多元文化博物馆群。2019年开始我们深挖四渡赤水文化内涵,提出了创建四渡赤水红色研学品牌和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打造,让孩子们在课本中读到的知识和实践当中了解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同时,我们也开发了以情景教学、感恩教学、体验教学、诵读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带着任务走进场馆,走进历史了解背后的故事,如此让文物“活”起来,并推动校外研学实践教育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