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这一非凡壮举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许多人隐姓埋名、离妻别子,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郭永怀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郭永怀(1909.4.4--1968.12.5),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普通农家。他自幼天资聪慧,20岁时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转入本科后又被推荐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在大学期间,正值抗战爆发。看到日寇猖獗,国土沦陷,郭永怀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本事,振兴祖国。这时的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1938年夏,郭永怀去国外留学。不久,他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可压缩流体力学,拜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为师,并且还遇到了他的一生至交——钱学森师兄。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等待着报效祖国的机会,因此拒绝加入美国国籍。抗美援朝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与待遇,历经周折,于1956年11月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郭永怀在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两弹成功试爆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也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研制工作。“两弹一星”的成功使中国真正获得了大国地位。
1968年10月3日,年满59岁的郭永怀来到位于青海的核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进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突然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让人抓紧联系飞机。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乘机回北京,不幸却发生了。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时,在离地面400米高度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事故现场惨不忍睹,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各处,面目全非,难以辨认。随后解放军战士赶来清理现场,发现了这惊人的一幕。有两具尸体死死地拥抱在一起,战士们费了很大力气才分开。两具尸体的胸部夹着一个皮质公文包,在二人的保护下依然完整。这个公文包里装有中国核工业的绝密资料,在飞机坠毁后的大火中完好无损。经过辨认,这两具尸体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郭永怀在飞机失事坠落的刹那间,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和警卫员紧紧相拥,用身躯夹着资料使其不被烧毁!这是何等的冷静、果断和壮烈!郭永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践行了他一生对科研、对民族炽烈的热爱和忠诚!
郭永怀牺牲了,他在临死前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珍贵的实验数据。飞机失事的消息传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听闻噩耗后,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并指示《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的消息。钱学森知道后嚎啕大哭,后来他在《郭永怀文集》末页中写道:“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也就是1968年12月25日,中国的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并获得了成功。中国,站起来了,因为郭永怀,还有千千万个像他一样的人物。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1999年他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是他就成为了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