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刘胡兰笑傲敌人铡刀的壮烈之举在我国广为流传,曾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作为青少年的精神火炬永不熄灭地传承着。词曰:云周西村天未晓,冰封雪舞狂风号。虎豹豺狼施虐暴。魔鬼叫,铡刀分开阴阳道。有女胡兰年正少,大义凛凛云天傲,热血染红村头庙。英雄笑,红梅一树将春报!
刘胡兰八岁上村小学,十岁起参加儿童团,一九四五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一九四六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十四岁被转为中共预备党员。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疯狂向我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进行反扑,山西云周西村面临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血腥镇压。阎匪为蛊惑人心,派特派员打着“自白转生”的伪善旗号,一手掂着屠刀,一手捻着佛珠,妄图从云周西村儿童团团长刘胡兰的身上打开缺口,以期赢得民心。但事与愿违,少年英雄刘胡兰像傲雪的红梅迎风挺立,面对敌人的铡刀和引诱不为所惑,更无所惧,她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彻底摧垮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展示了共产党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壮丽人生。
现在再写革命烈士刘胡兰的戏很难,一是刘胡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况且刘胡兰牺牲时才15岁,在她短暂的经历中,最闪光的是她面对敌人的临危不惧、壮烈捐躯的场面,而且像赶做军鞋、坚壁清野、掩护伤员这些事件已被诸多艺术表演形式一写再写,一演再演;二是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歌剧、豫剧、晋剧、舞剧乃至电视、电影等都有演出和播映,在观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突破这些原有的形式和框框,塑造一个崭新的刘胡兰的艺术形象的确不易。
但是,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却攻破了这一关,《铡刀下的红梅》成功地重塑了少年英雄刘胡兰的艺术形象,是小皇后豫剧团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耗时两年的成果。寓凛然之气于细微之中,荣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真不愧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这出戏从严酷的刑场斗争开始,把观众紧紧扣在生死决斗的大氛围中,运手用闪回的艺术法,大写意的艺术笔触,刻意描述了少年英雄刘胡兰从天真稚爱的小姑娘成长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的闪光历程。该剧唱腔设计巧妙,妙就妙在打破了传统豫剧唱腔模式,注入现代气息和民歌风味。
比如刘胡兰在寒风中入党宣誓一段,让观众顿生庄严崇高感。台词文笔清丽,准确表达了人物内心世界。使我惊喜,这铜板虽小重压千斤。进一步感到了她的灵气 、超越和艺术上的自我提升。以一枚铜板、一条辫子、一顶军帽、一个发卡4个小道具为开掘人物、抒发感情的契机,用“情”做贯穿首尾的纽带,一层层、一缕缕地编织起观众的共鸣。刘胡兰临上刑场,一句“含笑赴九泉,壮志迎朝阳”,这是一种渺小的个体被浩大的群体所认同、所接纳、所信任的壮丽人生,是一种短暂的生命融入永恒和无限的美好境界。这种人生境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幸福从而令人神往。这一曲英雄主义的颂歌,体现了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少观众在观影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全剧在相当长的篇幅里,让刘胡兰飘动着一条美丽的长辫子,直到她临牺牲前把辫子剪掉让奶奶收藏起来。刘胡兰为买发卡,忘了查看扮成“货郎”的特务有无路条,犯了“错误”,使这位儿童团长为此深深地自责。这些情节的出现,丝毫也不损害英雄的光辉形象,反而使其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刘胡兰是孩子,她有孩子该有的天真,她犯孩子该犯的错误;刘胡兰是英雄,具有英雄的品格,为了理想敢于赴死,让世代的孩子感怀。
但是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保护党的机密,为了保护自己的同志,面对敌人的铡刀,她毅然选择了死亡。等戏推至刘胡兰临刑前与奶奶在大庙相会时,那如泣如诉的祖孙对唱,那震撼人心的诀别表演,不能不感人肺腑、声声催人泪下了。舞台上的刘胡兰,一反以往那种高大、成熟的英雄模式,她天真活泼,童稚无邪,追求进步,疾恶如仇。观众好像如临其境地伴随着这位少年英雄成长,看着她毫无畏惧地走向铡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