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秦王寨、马趵泉、秦岭云屏、马超刺槐、风陵晓渡、谯楼晚照、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潼关八景色,登临四望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琳琅风物,触景生情引人入胜。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关以水得名,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名。
潼关地势高亢,形险势阻,位置在秦、晋、豫三省交会处,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龙头踞高临下,中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之势。隋大业七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 “平藩两陕”。西称 “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 “览山”。西边的 “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霸英”。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解放后,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千百年来,墨人骚客诗诵潼关而留下千古绝唱的为数不少,其中当数诗圣杜甫和清代淡文远公的诗最具特色。“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边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虚严城”。生动地描绘了关隘天险““雄关虎踞”的胜景和它处的重要地位。自古只凭依关一条道,贯通东西,为出陕入豫之咽喉,直通入西域的“丝绸之路”。关门地势险峻,“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加此有“万古用一夫”守关,而攻关者,有“百万化为鱼”之叹。唐代崔灏题潼关城楼诗有“山势雄一辅,关门扼九州”。登上潼关,不禁令人凭吊这座古战场。在潼关白袍小将西凉马超和许褚大战二百八十回合,赤体相见,拼命博杀。将一代枭雄曹孟德杀得丢盔弃甲,割须弃袍,罕见的狼狈,少有的惊惧。真是“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然而,救了曹操一命的大槐树今又安在?公元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40年代初期日寇又发动入侵中原之战,陷洛阳,直抵灵宝十二河,距潼关仅约十公里,望关生畏而溃退。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革命根据地。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属绝无仅有。关城险峻确为潼关增辉生光,垂誉千古。
《过老潼关》悲其苍凉赋曰:“造千秋烽火潼关,水可关河,人更关山。半壁荒窑,豳风远被,指点人烟。说表里,磁盆瓦罐,登华年,虎踞龙盘。黄土高悬,一路云天,处处相干。”伤心秦汉经行处 ,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杜甫 “安史之乱” 后,全国人口锐减,经济萧条,一派凋敝情形。看到守城的士兵们齐心协力同筑新城,晚宿城内有感而发,挥笔一蹴而就名篇《潼关吏》曰: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一座潼关,引发了无数名人抒怀的情感。李世民“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温庭筠“地形盘屈带河流,景气澄明是胜游。”韩愈“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崔灏“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郑古“秋风满关树,残月隔河鸡。”峻德“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段中条太华山。”谭嗣同“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还有李隆基、魏征、杜牧、韦庄、玄烨、方孝孺……生动地描绘了作为关隘天险 “雄关虎踞”胜景和它处的军事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