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引述: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英法远征军劫掠后焚毀。法国作家兩果写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凛然正气谴责了这次强盗行径。今天,这封信已经走进中国中学生的《语文》课本。译成中文,由《人民日报》1984年2月26曰(雨果诞辰一百八十二周年)以《文明与野蛮》为题发表,并加“编者按”。
以后,我有幸几度赴京参加笔会期间,得以拜谒圆明园遗址。并得句调寄《桂枝香》:“名都废址。剩满眼凋萧,一园疏绮。石柱孤凌独立,翠栏空倚。无边景色浮云叠,对春风、百花凝泪。破冥宫苑,败荒皇阙,乱痕伤垒。忆曾经、声名盖世。系典范圆明,雍容华贵。可恨联军贼寇,毁焚纯美。恶魔强盗尤饕餮,劫珠玑、国宝窥觊。至今惟有,断垣残壁,怅游遥寄。”
圆明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是一段凝固的中华辛酸历史。列强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走进圆明园,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华丽,壮观,而是零零碎碎的瓦块,柱子,它失去了应有的豪华,这都是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也让我对英法联军的愤怒。瘫倒的建筑涌到眼前,我的血液顿时凝固。清凉、冷落、萧条,夕阳系缕缕荒芜,废墟断头的石狮嘴里长出一株株草,啊!多像我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含辛茹苦。烙印的耻辱,回赠那些始作俑者。承受恣意的锤炼,肆虐的燃烧,虚伪的妄言灰飞烟灭。一夜无眠,一夜深思,这是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对残暴行为的冲天愤怒,以致久久不能忘怀。一如胎记般鲜明,版雕传承一段悲情。焰火之中没有真理,只有虚妄、谎言和假象。我民族的筋骨和头颅,火烧,不屈服。
圆明园之殇,中华民族之殇。权杖蛊惑圆明,袈裟鼓噪禅净,邪恶的轴心日渐倾斜。王朝的躯体,在诅咒的舔舐下,化为乌有。横七竖八的石头,见证着八国联军的暴行;残存的精美雕刻,告诉人们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我漫步其中,每一块石头都散发着悲壮的气息,每一段残垣都似乎在仰天长啸。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噩梦,但噩梦总有醒的时候,龙的传人不会轻易被打垮,只会在一次次打击中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完美!英国首相道歉,日本老兵谢罪,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正史淫笑,野史呻吟,心智蒙尘。醉酒麻木的灵魂,在强盗的枪口下,虚汗淋漓,眼眸里只有杀戮。
苦难滋生的仇恨,更看到了凄厉的风雨中,而是以矗立的姿势面对皇室骄奢淫逸的残迹,叩问历史何以惨败的结局留下来?在这里,我关注的不是“万园之园”昔日的美丽,也不是皇室一家当年的辉煌。我只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关心我的民族和同胞在那场“血雨腥风组成的休止符。”于是,我看到的不仅是屈辱,而是石头举起的,血淋淋的拳头,不朽的力度。圆明园那曾经辉煌的历史,是谁把它葬送在侵略者的手中?我们的文化?懦弱的国民?是不是该清醒一下?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独立思考,深深沉思!我们不能仅仅简简单单的归于满清政府!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我用诗歌来祭奠,祭奠的对象不是先人,而是历史和文化;祭奠的意义不只是缅怀和慨叹,而是希冀读者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震撼之后,细细地咀嚼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多世纪间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真正记住我们民族的“疤痕”。火烧圆明园更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痛史。我的立意在此,我的诗魂和文滔在此,我的怒吼亦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