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以此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长征,是英勇伟大的!长征,是神圣无比的!长征,是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无论怎样宣传,怎样纪念,都不为过!这里,我想说的一点是,在我们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地宣传、纪念参加长征队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留在根据地、与国民党军进行艰苦奋战、殊死搏斗的红军队伍。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这支队伍,1933年1月在湖北麻城大畈(现属河南新县)正式组建,1933年10月在我们安徽金寨重建,1934年11月在安徽岳西再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坚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骨干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二十八军英勇顽强、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使得党在鄂豫皖地区点燃的革命烈火始终熊熊燃烧,红军用鲜血染红的战旗在大别山上始终高高飘扬,使得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和整体红军的战略行动得到有力的配合!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年轻、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带出了一支英勇善战、能打胜仗的红军队伍,以致后来成为我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武装支撑。
红二十八军,虽未长征,却不亚于长征!
有鉴于此,笔者在广泛搜集、整理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的一支长征队伍)、红二十五军(直接诞生于金寨的一支长征一支长征队伍)的长征历史和感人故事的同时,又搜集、整理了一些有关红二十八军的光荣历史和感人故事。现予以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纪念。
第十八篇: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经验
在鄂豫皖3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转战于鄂豫皖3省45县,在十分艰苦和险恶的战争、生存环境里,始终心向党中央,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4次大“清剿”、拖住了国民党17万军队,使1927年黄麻起义后在大别山区树起的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各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也密切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战争,最后成为南方8省14个游击区中,保存兵力最多,且唯一保留军、师建制对敌作战的红军部队;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罕见奇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深入挖掘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深层意义,总结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党今天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定信念,坚持党的领导是大别山红旗永不倒的关键
红二十八军重建后,正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敌人力量强大,如何继续革命?虽然当时他们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但他们却有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正是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才在游击战中创造和捕捉战机,有力地打击敌人,使鄂豫皖边区的党和红军越战越强,这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在遭受国民党重兵追踪“围剿”时,红二十八军始终认为革命的条件没有消灭,并在增加,政治形势总在变化,谁也阻止不了革命的存在和发展,只要按照党的政治主张,自己多想办法奋斗,总有一天会迎来革命的胜利。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由于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因而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他们能团结一心、想方设法、克难奋进,并在困境中千锤百炼、积蓄力量、越战越勇,打出了一片亮丽的天空。今天,共产党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以前也不相同,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和险阻,同样需要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红二十八军是在与党中央、省委、红二十五军完全失去了联系的情况下建立的,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同志临危受命,担任了鄂豫皖边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他力挽狂澜、逆转形势,使边区有了坚强的领导。后来,高敬亭同志往返于边区各地,用很大的精力整顿各地党的组织,恢复和建立了党的领导机构,到1936年5月,鄂豫皖边区属高敬亭同志领导的有皖鄂特委、黄冈中心县委、商南县委和鄂东北道委。
自红二十八军建立那天起,他们就在部队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制定了政治委员制度,在团级以上机关设政治工作部门。军政委高敬亭同志自始至终抓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部队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3年游击战争期间,红二十八军的一切重大决策,都由党委集体讨论,形成决定,不论是转移、退却、进攻,还是集中、分散活动,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在3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作战频繁,部队经常分散行动。为保证全军在思想行动上一致,高敬亭同志利用敌人围剿的空隙,集中全军在指定的地点休整。休整期间,集中学习,调整组织,分析形势、发扬民主、总结经验教训,研究部队下一步的行动任务。休整达到了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和打一仗提高一步的目的。因此,红二十八军在战争中能散得开,避开敌人大规模清剿,坚持艰苦斗争;收得拢,集中优势兵力,大力歼灭敌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部队不溃散。他们在敌人控制区往返转战,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有时以南瓜充饥,盖着稻草在破庙里度过风雪之夜,但部队士气依然旺盛,每到一处都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这支英雄的队伍的之所以打不垮、拖不散,愈战愈强、愈挫愈勇,并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成员有很高的威信,是红二十八军的核心和灵魂,保证了党对队伍的绝对领导。
二、审时度势,适时转变策略是游击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红二十八军在日本帝日主义军队大举入侵、民族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审时度势,适时摈弃了过去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推行的一套极“左”政策、策略,制订了一系列坚持抗日、坚持统一战线、坚持灵活的军事斗争和经济政策相结合的政治策略。因此,军心振奋、民心集聚,瓦解了敌人,这是取得3年游击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红二十八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在鄂豫皖苏区当时推行极“左”政策的情况下,能做到实事求是,制定符合边区实际的斗争策略和经济政策。在政治上,把单纯的反蒋战争改变为抗日与反蒋相结合的战争,广泛宣传抗日,深刻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于1935年10月在宿松与抗日爱国人士朱育琪等联合,建立了第一支抗日联合武装一一大中华抗日武装。义旗一竖,八方响应,一时报名参加者达900余人,在国民党政府、军队爱国人士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致使有的国民党军队在受命“进剿”时不积极,不愿与红军为敌,甚至暗地里与红军接触,卖子弹、枪支给红军;及时纠正张国焘的极“左”路线,彻底改变打倒一切“左”的做法,对与人民为敌的顽固分子坚决镇压,对一般反动分子强化教育、为我所用,对联保主任、保长等敌基层政权人员区别对待,改变过去打菩萨烧庙、逼僧尼还俗的做法,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争取了绝大部分民众。在经济上,实施军事斗争、经济斗争兼容政策,改变过去注重军事斗争,忽视经济斗争的倾向。坚持灵活的经济政策,广开财源,派人开设商店,网点遍布苏区、游击区和一些白区:准许白区商人进游击区经商,沟通赤、白区经济联系;改变向地主打粮为征粮,消除了有些地主的恐惧和对立心理;实行统一的累进税,不搞乱摊派、乱没收,使纳税者能安心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创造性地建立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紧密结合,发动了群众,壮大了组织,教化了敌人,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为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