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958年读<旧唐书•刘贲传>有感即兴而发挥笔写下的一首诗:“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蒉。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刘贲何许人也?据重修刘贤良祠碑记称:刘贲字去华,昌平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由贤良对策,指责宦竖, 秉公理事,为宦官所嫉诬,后谪于柳州,官任柳州司户。至则以德化民,以礼齐民。厥后,省耕,省敛,循行田亩间,竟坠马而卒,葬鹅山之侧。碑文还说:方公之对策也,本忠义之心,而激以浩然之气,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当是时,主司悦其文而不敢取,宰相知其直而不能荐,岂其无忠义之心哉?诚以宦官窃柄,恣横赫奕,惧其势而畏其威,由是公不得仕于朝,寻贬柳州司户。刘贲虽是一小官,但柳民世称刘贤良,柳民思之,作庙以祀,怀其德也。卒后葬在柳州城郊。元泰定二年 (1325)立祠于昌平县。明中叶在县南西沙屯建祠,崇祯五年(1632),为刘贲在此祠立碑,碑文为董其昌手书,光绪年间又在词前立“刘贲故里”碑。现在只能看见存碑,祠已被毁。宫闱将变,“阍寺持废立之权”,“ 四凶在朝,虽强必诛”。刘贲的胆识确实非同寻常,敢于把矛头直指当时权势炙手可热的宦官。其论述亦切中时弊,“慨然有澄清之志”。不愧为唐一代之俊杰。
难怪同时代“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诗人李商隐写了五首关于刘贲的诗,竟有四首是在刘贲死后哭刘贲的。这既是哭刘贲,也是哭诗人自己,更是哭那个不幸的黑暗时代。如赠刘司户贲生前的诗:“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风凤西隔九重门。”刘贲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商隐对他非常推崇。宣宗大中元年(847),诗人奉郑亚之命出使南郡和郑肃通好。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贲在长沙一带不期相遇,李商隐同病相怜写此诗相赠。
诗的开头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写起。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处。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山峰兀立,水势奔腾。时间正是初春,漫天阴沉,加上江风浩浩,越发扬起了涛天浊浪。看来好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船上高高的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分外显得日暗天昏。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昏暗的写照。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简洁明了,勾画了刘贲悲剧遭遇的社会背景。
颔联表现刘贲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与愤懑。“已断”句把刘贲比做展翅万里的北国鸿雁(刘是燕人),刚刚要施展的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这是隐指刘贲应试未第。唐文宗时代,刘贲曾应召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对策中切论宦宫专横误国,应于诛灭,一时名动京师。但因遭宦宫忌恨,未予录取,初试锋芒,就遭挫折。旋被令狐楚、牛僧孺召为从事,后授秘书郎,不久即遭宦宫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更惊”句即指此番之遭贬。诗人把刘贲比做受谗而被逐放的屈原大夫,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已”字,后一“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的生平遭际中两件大事巧妙联结起来,通过沉痛愤慨的着力笔调,表现了诗人对刘的遭遇深致扼腕。
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贲的敬仰和同情。“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这句是说,如果皇上急召贤臣,以先生之雄才大略,应是首先被召去的,还有谁可以比你先回朝廷的呢?这里高度称赞刘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一定会受到重用,由衷敬慕和劝慰之情溢于言表。“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而刘贲身贬楚地,恰与接舆仿佛,借刘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愤激。“自欲翻” 的诙谐句,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