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老故事
“民生在勤,性习于俭”的董必武
2017-06-01 11:13:27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达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是“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立下的座右铭,如今刻在了湖北省红安县的董必武纪念馆。他以此自勉自励,也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用钱要记账

    抗战期间,董必武在国统区工作,经常教育工作人员:我们共产党人要讲革命不要讲阔气。他总是穿着最常见的长袍马褂,戴着最便宜的礼帽,脚蹬最普通的皮鞋,闯街过府,在敌人的龙潭虎穴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5年,董必武参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董必武有一笔可观的置装费和生活费,但他不仅手过千金分文不沾,而且还“克扣”自己的费用,在个人生活上精打细算,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当时发给他的置装费是1300美元,他到美国后请同志帮忙选购,要求不要选太贵的衣服,最终在成衣店买了一套25美元的西装,穿着这简朴而合身的服装出席联合国大会,省下了1275美元的置装费。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他也十分节俭,不住豪华宾馆,从不到大餐馆用餐,还经常自己做饭,最终省下了1260美元的生活费和200美元的交际费,这些省下的费用都被董必武用来贴补购买《新华日报》急需的印刷机、英文打字机和出版英文版《解放前实录》等,全部用在了革命事业上。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领导职务,但地位越高、荣誉越大,董必武越戒奢从俭,不仅拒绝额外的特殊照顾,连正常给予的待遇也力求简化。每天早起后,他泡上一杯普通的西湖龙井,一天之内只能续水、不加茶叶。他爱用牙签,但是用过以后总舍不得丢,总要拿来蒸一蒸之后再用,直到用烂为止。牙刷也是一样,用到毛都卷了也不换,断了以后放在火上烤一烤,粘上继续用。用纸方面也如此,董必武自己说:“我在用纸上是最富的,也是最穷的”。他常写东西,所以用纸多,是富有的;可是他一张小纸片也舍不得浪费,很多作品都是写在旧台历纸、晚会节目单、废旧请柬上的,而且正反面都写上字,所以自嘲是最“穷”的。

    他对孩子也一样,一分钱、一粒米都不能浪费。女儿董良翚现在还记得父亲教她“粒粒皆辛苦”的事。当时她还小,三两口扒完饭丢碗就要跑,父亲叫住她,说: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粒粒皆辛苦”,粒粒不能丢!父亲严肃地要求她:把米粒捡起来吃了。她感慨说:当时真嫌它脏,不想吃。后来经历了生活,去了干校劳动,才明白父亲的苦心。

    平时生活中,董必武要求孩子们用钱必须记账,他对子女们说:要你们用钱记账,不单是怕你们多花钱,而是要胸中有数。这样做,养成习惯,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

    绝不能要求特殊照顾

    董必武在党内地位和声望很高,但是他从不通过个人关系办私事,也教育子女绝对不能以他的名义要求特殊照顾、享受特权。

    新中国成立后,有的亲戚看到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就希望他在私事上“关照关照”。董必武对亲戚们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概坚决拒绝,并说: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要从他这里打主意,应该通过自己所在单位的正常途径申请解决。他给亲友们写了一封“通函”,告诉他们不应通过领导干部个人关系办私事。

    对身边工作人员董必武要求很严,他有个著名的“约法三章”: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不许接受礼物。每逢新同志到他身边工作,他都会当面申明这三条规矩,严肃地说:谁违反了我送谁去公安局。

    在董必武的严格教育下,他的三个子女小时起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不吃零食,做事待人讲究老实本分,从不提父亲是“董必武”,从不摆架子,儿子董良羽自嘲是“想摆也摆不起来”。儿子董良翮高中毕业后,董必武要求他:“干部子女不能特殊,良翮还是下乡插队去”,就把他送到了河北省的偏僻农村插队落户。董良翮在农村十分努力肯干,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生产队的党支部要发展他入党,董必武得知后坚决反对,他说:你才下乡两年,时间还太短,再过一段时间,再看看,严肃考察考察再说。又过了两年,董良翮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当上了大队干部,董必武又特地叮嘱他:你是革命的后代,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高人一等。

    在工作中,董必武要求:妻子和孩子们不能进他和秘书的办公室。有事情可以在门口招呼他,离放文件的小茶几隔着一两米远,他就先把文件对折露出全白的纸面。工作上的事情他从来不说,也不要孩子们随便打听讨论。董良翚回忆说:父亲和我之间有着这种默契,父亲从来不把不应该让我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也从来不在我们在场的情况下谈论工作上的事。我们也从来不去打听任何国家机密。

    学要有恒,尤要专心

    读书学习对有的人来说不是一种规矩,但在董必武这里却是言传身教、实实在在的董氏规矩。

    董必武是前清秀才,满腹诗书,后来参加革命也不忘读书,甚至在长征路上,他都随身背着书,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写到哪儿。新中国成立后,工作之余,董必武总是手不释卷。65岁了他还自学俄语,学习的精神令人十分感动。

    董必武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学,而且还勉励子女亲属和所有晚辈们学,他还给身边工作人员定学习计划,圈定报刊上的好文章要求他们学,定时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董必武“己法自守”思想
·下一篇:甘为“焦官”的谢觉哉
·国家原代主席董必武长子董良羽因病逝世 享年85岁(组图)
·红色头条-红笔杆:国家原代主席董必武长子董良羽因病逝世 享年85岁(组图)
·董必武之女董良翚:部分影视剧中父亲的故事违背史实(组图)
·董必武长征回忆:从毛儿盖到班佑(组图)
·庆祝建党百年·讲家风|董必武教育子孙“世为农人好”(组图)
·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以红色资源为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以红色资源为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陈良新、刘建书、王慧: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以红色资源为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
·特稿: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以红色资源为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董必武在武汉办报
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